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牛头:
————————————潜意识心理学———————————
基本律:心想事成。(人生即依将依自己所思所绘而实现。)
——》基本律背后的根本律:种瓜得瓜。(如,你对他人的态度将会折射回来;你对现状的埋怨会侵蚀你的心灵;以善念形成良善品质。。。。)
基本律的普遍性:无善恶之分,于每个人身上生效。
基本律的盲目性:无分辨之能,一切进入潜意识的意念都会产生作用。故对潜意识不能说谎。
基本律的生效条件:信念(信任 ,热情,坚持)。放松。
基本律的步骤:
1想象自己的目标(具体,形象,触摸,可视,情感,积极思考,预演目标实现的感激与愉悦);
2反复&持续;(反复诵念目标语句,反复想象,简单的肯定)
3信念;
4行动。
——杂论——————
潜意识是巨轮,意识是船长。
当意识停止时,潜意识还在运转。一段时间后会给予你答案。
潜意识有时在梦中给你答案。
睡眠是接受潜意识充电的时间。睡前祈祷是实现梦想的一法。
在小说,电视,电影中寻找梦想的情景,反复在心里重演。
设立梦想本。
以下是我看《催眠天书》的一些启发:
催眠师通过迎合、扰乱、避开催眠对象的意识,与对象的潜意识沟通、启发,从而打开对象的世界模式,让他有更多的选择。催眠不是要控制对象,而是让对象自己用新的角度看世界,做出新的选择。
简单说来,埃里森的催眠模式可依次分为三部分:1、模拟和分散主导脑半球(左脑)的注意力,2、利用左脑;3、利用右脑。
也就是说通过与对象的输入管道建立联系,改变其内部管道,同时从输出管道得到反馈。
论潜意识
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接收两种方式,我们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有形或无形的刺激,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有意识接收是人脑地于周边事物的刺激有知觉地接收信息;而无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不知不觉地接收,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三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12个博士学位.
根据研究,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大脑的使用也没有达到其功能的1%,人类的智慧和知识,至今仍是"低度开发"!人的大脑真是个无尽的宝藏,可惜的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忽略了如何有效的发挥它的潜能-----潜意识中激发出来的力量.
潜意识的六大特征:
1.能量巨大: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
2.最喜欢带感情SE彩的信息.
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
4.易受图像刺激
5.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
6.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开发潜意识的渠道:
1.听觉刺激法:
当你恐慌,害怕,缺乏自信时,大喊几声,就像举重,搏击喊叫一样,可以立即恢复力量.声音的力量可以影响你的信念,带来积极的行动.在你的家中或其它地方一直放潜意识录音带,可以不注意它,它也可以进入你的潜意识中,就是在睡眠中也可以放着,因为耳朵是24小时张开的,意识听不到,但潜意识能照样听到,效果仍然很好.
2.视觉刺激法:
在房间建立一个梦想板,把自己的目标画成图片剪下来,贴在梦想板上天天看,可以天天刺激你的潜意识,达成你的梦想.
3.观想刺激法:
利用潜意识不分真假的原理,在大脑中引导出你所希望的成功场景,从而达到替换你潜意识中负面思想的目的,通过反复的观想暗示,改变自我意像,树立成功信念,并使自我产生积极的行动,达到预定的目标.
潜意识名言录: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在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英国当代动机大师·理查丹尼 RICHARD DANNY)
一个人的人生幸福,只靠道德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经常描绘自己将来的幸福形象,并依靠万能的潜意识来帮忙实现。潜意识一旦接受事情后,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它,之后你只要安心等待,就可以了。
(世界著名研究精神法则、潜意识权威·乔瑟夫摩菲 MURPHY)
每一个人都具有特殊能力的电路,但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无法充分利用,就好像怀重宝而不知其在;只要能发掘出这项秘藏的能力,人类的能力将会完全大改观,也能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超右脑革命作者、日本科学会顾问·七田真)
如果每个人都能想像自己的梦想,梦想就可能出现。尽量试着在脑海里具体的拼凑出它的雏型。
(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
我这一生不曾工作过,我的幽默和伟大的着作都来自于求助潜意识心智无穷尽的宝藏。
(马克吐温)
那些最能干的人,往往是那些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里,仍不断传送成功意念的人。他们不但鼓舞自己,也振奋他人,不达成功,誓不休止。
(Unlimited Power 作者·安东尼罗宾)
灵感并不是在逻辑思考的延长线上产生,而是在破除逻辑或常识的地方才有灵感。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