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01
最近在看《少年说》,感触良多。
其中有个男孩,还是个学霸,数学能考到满分那种,可他依然有着极大的烦恼:“我考满分了,我妈却总说,很正常,比你厉害的人多了去了。”
听见孩子的心声,妈妈却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苦口婆心地说:“我就怕你骄傲,想让你更努力。”
听到妈妈的话,男孩更崩溃了:“但你不能只看我的短处,不看我的长处啊。”
看到这里,着实让人为男孩感到心酸。
父母望子成龙本是无可厚非,可男孩明明已经足够优秀,妈妈给予的却只有“打压”,而没有肯定。
她想要让鼓励孩子变得更优秀,但没发现孩子早已满腹的委屈和受伤。
正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提到: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长期被父母打压、否定,孩子慢慢地就会把这些负面的评价,内化为对自我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被“无助、无望、无价值,”这三种“病毒性信念”框住,难以脱身。
02
三种病毒性信念
一、无助:别人做得到,我做不到。
24年心理学导师黄启团先生(团长)曾经说过:“无助感是比较出来的,‘比’字是像两把刀,一把插向别人,一把插向自己,比较就是双方伤害。”
许多人从小就都在比较中长大,尤其是父母,总拿我们跟别人比较。而且是专门拿优秀的人比较。
这时候,人们其实很容易就产生“我不如别人”的念头,就会生出无助感。
值得注意的是,别以为你真的很差,才有无助感。
你再怎么优秀,也有可能有无助感。
就像之前那个男孩,他数学成绩已经满分了,可他妈妈偏要拿他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而忽视他的长处。
这种行为之下,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念头:别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我是没办法的。
一个总觉得自己“不行”的人,毫无疑问是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死死地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连试也不敢去试,又谈何成功?
其实,比较是可以的,但我们要学会怎么比。
关于这部分,团长给出了两个建议:
1、纵向比较:拿今天的孩子,和过去的孩子比较,只要孩子比昨天做得好,就可以给予赞赏。
2、横向比较,拿孩子的强项跟别人的弱项比,而不是拿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是在给建立信心。
请相信,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天赋,没有绝对的“不行”。
二、无望:没有希望,“不可能”。
拥有这个限制性信念的人,他们否定了自己能够做到某件事的可能性,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功,一次失败之后,再也不敢尝试,也不会去求助。
但正如团长所说:“无望,就是我们大脑的选择太少,当你觉得没有选择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定还有选择,只是你暂时没有。”
当孩子说“我不行”、“不可能的”、“没办法”时,父母不妨试试以下4个潜能开发问句,挖掘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1、你说呢?
2、还有呢?
3、除了……还有呢?
4、假如有的话,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人感到痛苦,觉得自己无能,这世上的事情让人绝望,其实只是被心中的信念限制住。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更需要告诉孩子:人生,永远都是有选择的。
三、无价值:我做得到,但我不值得拥有
我有一个朋友,她父母离婚早,从小在妈妈的约束下长大。
她很喜欢裙子,但是所有钱都在妈妈那里。
可是,妈妈十分“节俭”,无论她是哭是闹,从未给她买过新裙子,她身上穿的衣服,全是别人的旧衣服。
直到长大了,她也不敢买超过50块钱的新衣服,身上的东西用到破了烂了,才敢换新的。
从小到大,她都觉得在妈妈眼中,金钱比她更有价值,导致她一直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无论是裙子,还是男朋友,乃至事业。
所谓无价值,潜藏埋在一个人内在的不配得感。
简单地说,就是“受不起”,得到越多,心越不安。
我们总是小看自己,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收到好的评价,而那些负面的东西,却内化成对我们自己的评价,不断自我攻击。
当一个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他/她的人生还能好吗?
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好,谁会觉得你好呢?
所以,无价值感是最可怕的一种病毒性信念,因为这种信念否认了一切可能性。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满足。
教育过程中,应该少一点打压,多一点鼓励。
这样,孩子才能在鼓励和肯定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03
很喜欢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一段台词:
“你不需要把所有事都做的跟别人一样好,只需要发现自己最闪光的一面,你就是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
许多父母羡慕别人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的闪光点视之不见。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着他自身的天赋,只在于家长是否看见。
给孩子多点爱和鼓励,不要等孩子被无助、无望、无价值三种病毒性信念框住,才感到后悔。
学习资讯:如果想了解更多心理学课程,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