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亲爱的各位读者朋友,今天要和您分享的,是黄启团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系列连载文章上篇。文章字数5500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熟悉团长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心理学用家,在心理学行业已经从业24年了。经常有朋友问我,在一条路上坚持那么多年,心理学给我最大的帮助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心理学给我的帮助太大了,说是给我带来了新的人生也不为过。如果非要说具体表现的话就是两点:让我过上了有钱、有朋友的生活。
可是,心理学究竟是改变了我的什么,让我变得有钱有朋友呢?这也是很多记者在我的新书发布会会问我的问题。我的答案就是:
1,提升了我的自我价值;
2,拓宽了我思想的维度。
由于篇幅有限,今天重点和大家分享第2点,拓宽思想的维度,也就是标题说的“拆掉思维里的墙”。
学了心理学后我发现,限制我们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思维里的墙,这些墙阻碍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如果你总是忍不住和别人比较,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该干什么;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却因为老婆、孩子不得不坚持下去。那是因为你并没意识到,这些困惑的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如何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拓宽思想的维度,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的人生。
01
什么是思想的维度呢?来和大家说个团长的经历。
这两年是短视频的年代,很多人建议团长用短视频的方式来传播心理学。
可是团长自觉长得不帅,声音也不算好听,普通话也不标准。短视频年代大家都喜欢看短的内容,我讲4天课没问题,但要我1分钟的视频里表达清楚心理学的知识,
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开始我也经常想:一把年纪了,可能短视频这种年轻人玩的东西不适合我吧。
可是,今天的我大家都看到了,我不光做了短视频,还每周都坚持做一场直播,数据还不错。我是怎么走过这条路的呢?其实就是我升级了思想的维度。
不知各位是否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人的年纪越大,思想就越固化。不信的话可以留意你身边的老人,特别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他们吃不惯、看不惯、听不惯,一辈子只吃某几个菜,只穿同一类的衣服,甚至只睡家里那张吱呀作响的床;一旦这些东西发生改变,他吃不下,睡不好,坐立难安。他们当然也看不惯别人,我们把他们称为思想封闭的人。
曾经的团长也是一个思想封闭的人。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就像井底之蛙,视野十分有限。当我带着有限的认知步入社会时,我一个同事就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
1999年,我已经来到广州工作了。有一天,公司策划了一个叫“南方知识经济论坛”的活动,我一位同事在会上汇报了他准备邀请的嘉宾,让我目瞪口呆。
因为他想邀请的,都是当时响当当的大人物。有国宝级的经济学家厉以宁,著名企业家刘永好、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正泰集团南存辉等。我问他:“确定不是异想天开吗?这些人你认识吗?即使认识我们公司能给得起出场费吗?”
他笑笑说:“团长,我请不动他,但有人请得动他,我没有经费,但有人会出钱”。我听了更觉得无厘头:“你说那么绕是什么意思啊?有人请得动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他反问:“如果我把他们请来了你怎么办呢?”。还好我当时没说:“我裸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没想到,后来他还真把这些大人物请到了。他和我的出身差不多,没什么显赫的背景,智商也不见得比我高,可为什么他却做成了这件事呢?
这就和他的思维方式有关了。
他是这么思考的:
这些大佬先别说我们不认识,即便认识也未必会给我们面子,但他们一定会给面子谁呢?答案就是——媒体。他正好有位同学在《中国青年报》做编辑,他想,只要我们和媒体合办这个论坛不就行了吗?在纸媒盛行的年代,媒体的影响力是足够的。而且,媒体也需要有人操办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于是,一谈就成,他想请的大佬几乎都请到了。更神奇的是,这些大佬根本不用我们出资招待,广州很多企业家听说他们要来,都争相接待他们。
这就是他说的“我们做不到,但有人做得到”。经此一事,他的这句话彻底留在了我的大脑里,把我过往的很多框架都打开了,从那以后我遇到事情,我都会问:我做不到,谁能做得到。当我这样问的时候,我就学会了借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几年后,我也办了场论坛,那时企业家里马云是最有影响力的,我想请他作为我们论坛的主讲嘉宾,与当时著名的策划人王志纲对话。这两位以我当时的实力和背景,都是望尘莫及的大人物,但结果我做到了,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思路跟我前面说的那位同事一模一样。
只有你不敢想,没有你做不到。听完这两个故事,大家应该知道什么叫“拆掉思维里的墙了”。
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像我搭档这样,想到可以整合别人的资源,借力打力。但大多数人却会和当时的团长一样,觉得一定做不到,从而局限了自己的可能性呢?究竟是什么让一些人可以做远超出其个人能力的事情,而另一些人总是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呢?
这个问题稍后我为大家解答,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究竟取决于什么。
02
为什么我一把年纪还敢尝试直播,但有些人年轻貌美却不敢尝试?为什么你现在没有去刷搞笑视频,而是来看这篇长文?取决我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就是我们的想法。
打个比方,你觉得看团长的文章有价值,你就会看下去,你如果觉得我写得不好,你就会关掉它。所以,看不看团长的文章只是行为,行为和你大脑的想法有关。心理学中把大脑的想法称为信念。
关于信念,先给大家补充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法则。
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
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很多人认为,是由于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是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各种事件的看法不同,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表现出一种行为,另一些人表现出另一种行为。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们的信念。
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你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那你就会学习这篇文章,有了这样的行为,你今天就能学到心理学的知识,未来你的生活就能得到提升。
倒推回来,如果你对今天的生活结果不满意的话,我们可以做什么呢?答案就是改变你的行为。但改变行为要先改变你过去的信念。换一个新的信念,我们才会有新的行为。
比如,团长对现在的营收不满意,这是因为疫情我无法开线下课导致的。我目前的行为是等待疫情的结束,如果我坚持这个行为,不光会很被动,还会耽误了传播心理学的进度。这时,我发现,直播也可以传播心理学,可是我有个信念“我不适合做直播”,如果我一直抱定这个信念,我就只能继续等待,结果就是继续亏损。
但我没有这样做,我换个信念:“我可以尝试直播”,我就开始行动了,普通话不标准,我可以找老师学习,不会直播,我就一次次练习,有了这样的新行为后,现在,我的直播每场都有2万多人观看,其中有不少人从我的直播间来到了课堂,我的营收也提高了,新的结果就产生了。
这就是信念与结果的关系。可是,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信念是好的,哪些信念又是不好的呢?
心理学中,把那些“不好”的信念,称为“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是指,想法中隐藏了某种限制,局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生的选择变少的信念,又称为病毒性信念。
比如“我做不了直播”,这个信念只会让我的选择变得更少,人生变得被动,它就是限制性的信念,这样的想法会局限我们,成为我们思维里的墙。
也许你会问:不是我不敢想,限制我的不是思维,是我口袋里的钱,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不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像力,而是你的想象力,让你贫穷!
举个例子:
团长大学时,周围同学都是有钱人,他们还不到20岁,就已经去过了美国、加拿大,每当听到他们和我描绘国外的故事,我都像现在的人听人描绘火星、木星一样震撼,那时候我就立志“你们能去的地方,我也能去,我要周游世界。”
尽管我只是一位来自农村的穷孩子,连吃饭都成问题,可我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我一直揣着它经历毕业、工作、到后来自己创业。
2001年的时候,我依然不是很富裕,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了灵感:像我一样想周游世界的人一定很多,既然那么多人都想出去看世界,这不正是一个绝好的商业机会吗?
于是我开始策划一个带企业家组团出国游学的活动,我想,这些企业家最想去的地方,一定是国外知名的企业,我辗转联系到一个在日中友好协会工作的同学,说我有一些企业家朋友想去日本的企业参观学习,能否帮我对接一下。
几天之后他打电话给我,说松下集团很愿意接待我们,我好开心,于是“得寸进尺”,请他再帮忙联系联系本田、丰田等其他企业,他还真联系到了。
于是我招了120多个企业家,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日本。这次出行非常成功,连大阪的市长及松下的董事长都来接待我们,我们的团友觉得非常光荣,于是我由此开始胆子更大了,又继续组织大家参观了德国的奔驰、宝马,北欧的沃尔沃,美国的英特尔,渐渐走遍了30多个国家。我不光周游了世界,作为带队的团长,我还赚了不少钱。
所以,限制你的究竟是思想还是口袋呢?如果思想不打开,口袋一定是空的。
我们思维里的墙,就像是一个框架,把我们这个“人”给框柱了,成了——囚,被关在一个自设的牢笼里。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那么笨,非要产生“限制性的信念”呢?光产生好的信念难道不好吗?
那你要看到,任何想法都有好处,限制性信念今天看起来局限了你,但是,它曾经却帮助过你,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我出生的地方,家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每当夏天来临时,都有很多孩子会在河里嬉戏打闹,捉鱼、抓虾。那时我还小,每当看到小玩伴们在河里戏耍,就感到很不是滋味儿,因为我根本不会游泳,而且我也不能去学游泳。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的妈妈非常担心我下水会不安全,在农村的河流、水库附近,每几年都会发生小孩溺亡的情景,虽然这种惨剧的概率并不高。就像我们时不时会在街上或新闻中看到交通意外的发生,但并没有阻止大家每天都开车上班一样。
可她还是很担心,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她一直不许我去河边去玩,更不要说是学习游泳了。我一直很听话,直到初中叛逆时,渐渐脱离她的"管控",才背着她悄悄地学会了游泳。
妈妈是想害我吗?肯定不是。她是在意我的安全。限制性信念也是一样,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我们,只是在保护的时候,也限制了我们的人生。
我想有些读者已经看出来了,我的妈妈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所有的限制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的限制性信念,就和安全感有关。
比如有些妈妈带5、6岁的小男孩逛商场,这时妈妈想上洗手间,但孩子不方便带进女厕所。这时妈妈就很纠结、担心,让孩子留下怕他被拐卖,带他直接进去又不礼貌,于是妈妈就对孩子说:“待在这里哪也别去,别和陌生人说话,他们都是坏人,妈妈很快出来。”
这样的确对孩子是一种保护,但孩子长大后就会有个信念: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陌生人会害我。于是你会看到很多牛高马大的男士,一到人多的场合就社恐,原因就是他的思想被妈妈当年给“封印”了。
所以,限制性信念是有“时效性”的,当年是保护你的盔甲,今天有可能是囚禁你的枷锁。
也许你会问,突破限制性的信念真的好吗?也许我们会撞得头破血流,待在安全的角落里至少可以不用担惊受怕啊。
这就和我们的安全感有关了,没安全感时,我们就会砌墙,保护自己。但我们却从来没见过“超人”(美国DC漫画旗下的超级英雄)穿盔甲,只看到他把底裤反穿。因为他几乎是电影里最强的那个人,根本不需要躲到盔甲后保护自己。人也一样,如果你内在不够强大,才会砌墙保护自己。
比如生活中我们会为自己砌很多看不见的墙。有一些人,一直不愿意结婚,选择单身,是因为曾经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于是选择不再踏入任何一段感情。有的人在初入职场时受挫,就待家里啃老,再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
对自己适当的保护是应该的,就像我们要盖房子避免风吹雨淋,但有的人对自己的保护和局限是过度的,比如担心别人会害自己、骗自己,于是就不敢和人交往。
人生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砌墙的力量,这是保护你的,一股是拆墙的力量,拆墙是拓宽你世界的力量。那怎么拆掉这些思维里的墙呢?下篇文章为你揭晓。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