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在男校服务,面对的是一群正值动荡期的青衿少年,他们在这阶段生命的原力,常对焦于异性和情欲。而这些翻滚如潮的思慕心事,除了增添生活中酸甜的况味,有时却也激起汹涌澎湃难以遏抑的烦躁和愁绪。
当他们求助于我时,这些青少年情欲爱念的困扰,也常引发我的省思。
对于各种情绪,神经语言学视为是各种心理状态(mentalstate),有它特定的结构和组合,也有其生理的和内在的知觉表徵(representation)。只要掌握结构,就可以重组经验(我们或可以比拟为因、缘的重新聚合)。因为过程简易,早先我较常以次感元(指内在视觉、听觉、触嗅味觉等更基层的元素,注1)技术处理情绪困扰。
有时情况比较“单纯”一点,学生要我帮助他们做好自我管理,稳定心情。像是在佛青慧讯第七七期曾提到的笔者一位国三学生,读书时常会分心想到se情的影像,让他很烦躁又有罪恶感。因为他的要求很明确,我引导他将想像中出现的那些身体涂上怪异的色彩(绿色、紫色、棕色),再快速的几次巨大化影像,之后那些令他不安的感觉就不见了。
我不由得会联想到佛经上常有些烦恼执着的对治法门,其中有些是以视觉化的心像法来转化欲情,如经文“当思美人,身藏脓血,百年之后,化为白骨。”这种“观身不净,作脓血想”的法门,是要去除对肉身美色的贪爱执着,而直观无常。所以说“当观色无常,则生厌离,喜贪尽,则心解脱。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厌于色,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
只不过我既无此智慧,也很怀疑做一个辅导员,凭什么帮学生去生厌离?我的一个个人信念是,情爱我执固是烦恼焦点,却也是修行的功课。而每个人的生命经验又是那么独特。有什么情绪经验是“该当”厌离的?什么心境又是殊为可取?而我更大的挑战是当学生陷入异性爱恋所引起的困扰时,我很难说服自己去介入。
有位高三学生,暗恋校内的某女老师,之前他的班导师曾请我帮忙,因为这学生太常去找这位女老师请教问题。我的选择是不主动介入,除非这同学来找我,或他因此有适应上的困扰。因为我认为他可以面对,而这也是一段值得面对的经验。
后来这位学生联考前来找我问读书方法,当问题解决后,他自己主动提到这个爱恋的困扰(但我并不认为他真要解决掉,因为他喜欢这种感觉,而且他也自认他不会逾矩。)因为之前是以催眠的方法协助他读书的问题,他主动提出想用催眠来改变对那老师的感觉。
我并不赞同,但同意一起进入感觉来探索。
当引导他想到那女老师时,他会有内在影像──脑海中会浮现那个老师的形象,同时涌起一股情愫。我想到佛经的话,也想了解NLP次感元技术对这种情愫能做什么改变,所以先言明这是一个测试。接着引导他去想到这老师的脸,还有她皮肤下的肌肉、血管、骨骼…我才说出这句还没完,“好恶心喔!不要啦!”这学生就立刻从瞑想中跳脱出来。
于是我们中断一下,闲聊,接着我们谈到电影。因为正好这阵子HBO重播了一部电影Terminator(国内译为“魔鬼终结者”),讲到那个生化阿诺的半边人脸半边机械…
接着我导引连结到那个女老师…就进入约五分钟的语言诱导(induction),结束后,这学生说,那个影像就怎么也挥不去,他彷佛可以透视那老师的半边脸是机械骨骼,而半边是正常的容貌。
隔天这学生又来,说他离开辅导室要回教室自习时,远远看到那老师,他说“那个半边脸的怪样就会自动浮上来,重影在老师的脸上,好恐怖,我都不敢看她。”他本来是要赶快避开,但被老师叫住谈话,有足足半个小时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脸。然而“可是我听声音就觉得很好,慢慢的,对老师的害怕就渐渐消失了;但是现在想到老师或看到老师还是会一下子心里有怪怪的感觉。”
我和这学生都对这现象颇有兴致,就进行第二轮的测试─加入声音的改变部份。请他想一个他生活中讨厌的人,是一个一说话就会让他有反感的,把那人的讲话声音,和他老师谈话的声音,同时相混在一起。再一天他来时,满脸迷惑地说,今天上课当老师说话时,他会有厌烦的情绪。(按,将两个相反相对的刺激同时中和,是NLP技术中,很基本的一种应用。在此我用的是双心锚技巧re-anchor)
(第三次学生来时,我们经过讨论,将这些感觉都还原了。)
我仍然不了解情爱的本质,也不想对它操弄些什么。只不过,我在想,是什么在让情愫作用?在陷入爱恋(英文不也说fallinlove吗?)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有一些觉察和选择?
像上述做法,是连结两种形象(白骨与佳人)而去掉原来的爱执。另外有些做法是,改变那内在影像的次感元如远近、距离、位置、颜色、亮度等等。这种类型的做法,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处理经验,约在两年前有个高二学生强烈地迷恋某个代课女老师。他非常烦恼,几天下来心神不宁,也产生诸多生理症状,像是睡不好,吃不下,精神恍惚等等。他找我希望能去掉这种感觉(“老师,你只要能让我不要再想到她就好了!”),我很犹豫,经过三次协谈,第三次才决定用这种方法。
首先我请他回想(在脑海中看到)这位女老师的形貌,结果他无法看清容貌,只是个轮廓,很亮,而且没有背景(或者说背景黑暗,只是一团亮而刺眼的轮廓线),此时他立刻就心跳加速、不能自已…
我导引他让那团模糊而又感觉强烈的形象,做三次三种层级的转换(动态到静态、彩色到黑白、急速变大变小),才让他心情平复。隔天他进教室看到那女老师,没有感觉。(这位三十多岁已婚的女老师隔周完成代课就离开了,这也是我选择为学生做这种技术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男学生无法清楚在心里看到那迷恋异性的影像。
很有趣的是,我问过一些陷入热恋初期的人,通常都不太能在脑海中重现对方的容貌,只是个概略轮廓,而伴随着强烈情绪(爱恋)。这种无法在内在看清对方的现象,让我联想到,有的心理分析学派指出爱恋感是一种自我投射,而将对象完美化的过程(其中,此派学者Putney更狠,他认为“迷恋爱”是一种转移性精神官能症(transference
neurosis))。所以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而等到双方彼此看清了,有些人就开始在关系里有问题了。有人可以面对、通过而成长;但大部份人则是重复这过程,或是换个对象循环──楞严经说了: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历千百劫,常在缠缚。
这些经验和思索,或许是让我开始去相信,我们有一种流动的本质,而心绪感知等诸多现象,都源于六根因缘如何去攀援。还原解脱之道,就只是观,和觉。如上引经文“观色无常﹍”,我并不认同对于爱执,去否定断灭它,就真能去爱绝欲,洞见无常。金刚经有云“于法不作断灭相”,坛经也以秀、能二师所题“勤拂拭”与“无一物”来揭示其差异。或许观照是融摄,进入一个更大的框架、觉识里。
对于这一点,神经语言学有它虽粗浅但善巧的观点:我们看事物的角度已经固着僵化,而此固着的内在影像(是一组心智编码,)也紧密连结一组对应的情绪和认知。所以改变看事物的角度,改变观看事物的框架,也将带来释放和转化。
我们常听说:“我们各自戴着自己的眼镜看世界”,或是“我们可以换个眼光看事情”。以下就简单地介绍NLP中,改变事物框架(re-frame,或译“改观”)的方法和程序。
一、进入内心,进入那个情绪或那件让你有情绪的经验事件,让内在浮现影像
二、让影像与自己维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若太近,会整个陷入情绪里,难以脱身厘清;太远,又会冷漠与无感觉。适当的距离指,会有感觉,而又能看到此影像的轮廓边(因此能看到整个的影像事件)。
三、问自己:我从这经验中学到什么?我的这个情绪为我有什么意义?
四、将影像加边框,你可以挑一个特定的边框,看那质地如何转化这影像带来的感受。例如加一个木质框、或黄铜框、白金框……(边框能转化并隔离了影像及情绪)
五、去注意到边框外其余的空间,那更大的生命背景有什么风貌?(扩展视野,这会带来觉察──始终有比我们那烦恼的小小自我更大的存在,它更稳定、更开阔…)
以上步骤的第三、四、五每个都会带来情绪转化和意义的提升。并用最佳,若进行第三步或第四步时,已然不复有原来情绪时亦可停止。
扩展心灵空间,我们可以放大到更大的空间架构里,或者更长远的时间架构里。
我有一位朋友,和我谈到他为何今日会到此局面,总会耿耿于怀地提及他早年的一段遭遇,有人伤害了他。即使事过十余年,已成年自主的他,仍怨慲地说他很难再相信人,还有“我一辈子不会原谅他。”多强的怨念啊!
当他不能释怀(letgo),那个怀恨的对象将紧紧地攫获他的生命能量。事实上,或许更是当事人自己不放开,牢牢地抓住这段受害的经验,将自己锁在一个悲怜的牢笼里,舔自己的伤口。
(所以在心理治疗上,宽恕的意义不在于原谅那个伤害我们的人,而是让我们能从这纠结中解脱,为自己作决定,释放自己,重新得回耗置的生命力和自由)
这样的一个“早期决定”,是他在那次经验中,“学到”了他是个受害者,并且做了一些自我限制的决定,像是“我不值得”“我很可怜”“人是坏的”之类的深层想法,形成他对己对人的信念。
当我和他进行“更改早期决定”的练习时,框住了那次经验的影像,并且抽身置于一个更长远的时间向度时,他有机会看到那个过往──也只是个过往,他也可以“用新的眼光看旧的事物”(注2)。他更能看到现在和将来,还有他可投注什么决定来更改他对自己生命的“诠释”。
(事实上,在过程中,这些“动作、步骤”往往由潜意识来主导进行,生命总会寻求它自己的完满与美善。只不过它以往被困住了,犹如以管窥豹,难见生命的全貌)
透视这一生,每个经验都足惜;回首所来径,也缺不了任何一个步履。
像是我有个高一的学生,很不能自我肯定。谈话时他提及从小在家中和学校里的一些挫败…我听到一个生命的低微无力。
在进行过往影像加框时,很有趣的是,他半眯着眼直视前方说,这些影像都变成壁上的画,一幅幅排列挂在身旁两侧(我只引导他为一幅影像加框,他自己内在会全自动地替过去那些负向经验一次全体做好加框处理;而且自动做好陈列─随着发生时间的早迟顺序),我再引导他往前方漫游,并且邀请他在前方也许可以画上、装上喜欢的图画影像…装置他喜欢的这个走廊…并且去悠游和享受…
我们所做的就只是扩展,去加深对生命长度的观点,这可以带来经验的重新定位与诠释。以这位学生来说,那些过往的伤痛,都成为装点他生命长廊的景象。其中带来了学习和增长,个个都值得欣赏,都让他这人生丰富而多姿。
怨憎会,爱别离,人有不可免的诸多苦恼,或是自设笼牢?
也许只是去透过心智结构的重组(时间空间架构、感官六根的投影变化等),来长养能跳脱而综观全局的眼界。
我们真的可以为自己做更多。
这就是人世,也是我们的心识,迷离,而有情。
但是,还有觉识,还有自由。
注1:对于神经语言学和次感元的概念简介,请翻阅佛青慧讯97年11月版第77期。
注2:这句话是家族治疗学者VirginiaSatir所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