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心灵这个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是我们人类所知非常有限的领域,就像埃默森(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美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所说:"6千年来的哲学,始终未曾探及灵性的斗室或仓库。"
过去,人们习惯将精神与物质分开,习惯将身体和心灵分开,其中,以十七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及自然科学家笛卡儿(Descartes,ReneduPerron,1596-1650)提倡的"身心分离论",最为典型,这个思想也影响西方哲学、科学、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从"身心分离"的角度去探索"心灵","心灵"几乎就只剩下"灵魂"这块领域了。
但是,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准,对人死后"灵魂"的探索,显然还是困难重重,因此,也就一直只停滞在,类似2千5百年前希腊宇宙论哲学家希拉克利特斯(HeracclitusofEphesus,公元前540~460)所说:"灵魂的疆界无从寻找,即使踏遍每一条道路,也一无觅处;灵魂的意义,便如斯深邃。"这样的困境中。
"心灵"真的就只等于"灵魂"吗?就算"心灵"就只等于"灵魂",人死后有"灵魂",但是,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到底"灵魂"是我们"心灵反应"的那个部分?它的功能、它的影响是什么?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虽然,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否定对"灵魂、鬼、神"的探讨,传统也将这些话提列为"怪、力、乱、神"。
但是,我个人却因这句话得到某些启发,我认为它也告诉我们,探索"心灵",从"生(人活着的时候)"着手,比从"死(人死后的灵魂)"着手,将更实际而且容易。
我个人相信,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应该就是属于"心灵"的一部份,而"心理"又和"生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1939年,美国有一位精神科医师"佛朗兹.亚力山大"(FranzAlexander),他从他的诊疗经验中发现,很多病患的"疾病",和其"心理"有密切的关系,他说:"许多慢性病,并非起于外在的、身体本身的、或化学的因素,也不是由微生物所引起,它们是由源源不断的官能压力所导致,这些压力来自我们每天生活中,为了求生存所做的奋斗。"
这个说法,可以说是指出了"心理"和"生理"的密切关系,因此,他也被称为"身心官能症"的鼻祖。
近代完形治疗创始人"弗烈兹.皮尔兹"(FritsPearls)大师,更清楚地反对传统心理学主张的"身心分离"说法,他主张"人类的本质是一个整体","身体与心理就是一个整体"。
这样的想法,隐然已对西方的哲学、科学、医学和心理学,产生方向性的影响,开始产生了许多新的探索。
比如说,在医学领域,除了目前西方的主流医学之外,就有一些反对只治疗病患的"疾病(病征)"或"机能障碍"的"Curing"概念,提出应该让病患能够恢复各方面平衡的"Healing(痊愈)"概念的医疗主张,这些人就被称为非传统疗法的医者。
其中,还包括了把思想及情绪看成身体健康核心的"心身医学(Mind-BodyMedicine)",他们应用了很多另类方法,例如:放松技巧(RelaxationTechnique),想象治疗、灵疗(SpiritualHealing),自助团体(Self-HealGroup),冥想、心理治疗(PsychotherapeuticTechnique),音乐疗法(MusicTechnique),幽默疗法(HumorTherapy),另类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针炙、草药、同构型疗法(Homeopathy),按摩疗法、选择性食疗法(AlternativeDiets)等等。
这些非传统疗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通点,他们主张身体、心理、情绪、精神都是相互牵连,医疗不应只针对症状或疾病,而应重视病人的各方面,也就是提倡"全人(Holism)"治疗。
我个人很喜欢"全人(Wholism)"这个理念,它和完形治疗创始人弗烈兹.皮尔兹(FritsPearls)大师所主张的"人类的本质是一个整体"两相呼应。
我只是个对"心灵"探讨非常有兴趣的人,其实,对"心灵"的理解非常非常有限。但是,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也在在发现,身体(生理)和情绪的关联密切(这就不用再缀叙了),情绪又明显地受到想法、思维、信念的影响,还有一个深层意识(或称为潜意识),祂不但影响我们的行为反应模式、情绪、人际关系、人格特质,还经常影响疾病和心理创伤的康复,甚至,有时候,祂还会产生一些超出目前科学可以解释的前世今生疗法、超能力(特异功能)…等等现象。
最近,很多人对"内在声音"这个议题有兴趣,就我所知,有一部分的"内在声音",也是来自"深层意识",我的好友,"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先生,就把这个部分称为"灵",我个人也相信,"深层意识"应该也是属于"心灵"的范畴。
既然,身体健康、行为、情绪、人格特质、思想、信念、深层意识…之间存在这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就主观地假设:探讨"心灵",就不能舍弃"身、心、灵"的任何一部分,唯有"身、心、灵"的整体,才能充分表达"心灵"。
这只是我探索"心灵"的假设前提,我相信,它还需要更多的验证与改善。
摘自:总裁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