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我那位笃信佛教多年的顾问界林姓朋友(以下就以“林兄”称之)与我另一位对“心灵疆界”抱持既质疑又好奇的顾问界朋友(他姓李,以下就以“李兄”称之),谈到“以‘正知见’作为结束讨论的最后一个话题。”之后,李兄问林兄:“除了‘修行’的动机、目标之外,还有什么‘正知见’?”
林兄说:“那可多了,未真正证入佛知见,整个修行过程,都需要‘正知见’,否则容易走入叉路。”
李兄说:“那你举一些容易懂的‘正知见’来听听,如何?”
林兄说:“‘因果’,你听说过吧?”
李兄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不相信死后有因果、轮回,只为个人今生享受、为所欲为的话,就没办法修行?”
林兄说:“你还满有概念的嘛,但是,我现在要谈的是:‘因’与‘果’之间,还有一个‘缘’存在。”
李兄疑惑地说:“我不了解你的意思。”
林兄说:“你想想看,有‘种子’,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有‘果实’,你说是吗?”
李兄说:“当然啦,‘种子’必须种在适当的土壤里,还要有适当的水分啦、空气啦、养分啦,才有可能长出果树,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林兄说:“没错!没错!‘种子’就像是‘因’,‘果实’就像是‘果’,而‘土壤、水分、空气、养分’这些,就像是‘缘’。”
李兄说:“我了解了,你的意思是说,有了‘因’,还要有足够的条件,也就是你所说的‘缘’,才会有‘果’,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林兄点头说:“就是这个意思。”
李兄又问:“这么简单、明显的概念,也算是‘正知见’?”
林兄说:“概念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们却常常搞错。”
李兄怀疑地问:“怎么可能?”
林兄问:“我来假设一个状况,比如说,张兄误信别人的话,错怪了你,把你臭骂一顿,这一来,你就生气了。我问你,你生气的‘因’是什么?”
李兄说:“当然是张兄错怪我、骂我啦。”
林兄笑著说:“一般人大概都会这么说。”
李兄怀疑地问:“难道不对?”
林兄说:“我不是说你错,以一般人的看法来说,你是对的;如果,以修行的角度来看,就不一样。”
李兄问:“我生气,难道不是因为张兄骂我?你们修行人会怎么看?”
林兄说:“你‘生气’,是‘果’,对吧?”
李兄说:“没错。”
林兄说:“你仔细想想看,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状况下,只要有人‘错怪你、骂你’,你都会‘生气’,都会有同样的‘果’吗?”
李兄说:“那也不一定,有时候还是不会‘生气’。”
林兄问:“比如说呢?”
李兄有点不耐烦地说:“至少,我心情好的时候,我就不会‘生气’。”
林兄说:“所以,关键的‘因’,还是在你‘心’里。”
李兄说:“听来有点道理,但是,张兄错怪我、骂我,难道不是原因?”
林兄说:“以一般人的看法来说,这应该也是原因,但是,以修行的角度来看,‘张兄错怪我、骂我’只是‘缘’,真正的‘因’,是在你心中。”
李兄说:“似乎有点道理,但是,这么划分‘因’、‘缘’、‘果’有什么好处?”
林兄说:“如果把‘张兄错怪你、骂你’当成‘因’,就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兄。”
李兄问:“然后呢?”
林兄说:“你不想要这样的‘果’,就会找张兄理论。”
李兄问:“有什么不对吗?”
林兄说:“我没说对不对,问题是,即使处里了‘张兄错怪你、骂你’这件事,而‘因’仍在你心中,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境,是不是还是一样会‘生气’?”
李兄不以为然地说:“‘生气’又有什么不好?我再找‘错怪我、骂我’的人理论不就是了吗?”
林兄耸耸肩说:“你喜欢就好。”
我忍不住对李兄说:“林兄的意思是,把‘缘’当成‘因’,无法真正彻底改变‘果’,自己就会一直被那个‘因’所左右。”
李兄不耐烦地说:“我知道,要你多嘴?”
林兄说:“不从‘因’地下手,到不了张兄在‘心灵疆界’所说的‘无名层次’。”
李兄带著挑战性的口吻说:“照你的说法,企业领导者也应该有‘正知见’罗?”
林兄似乎也听出李兄弦外之音,好像故意要林兄对企业领导者谈一些修行的“正知见”,但是,这又会让人联想到宗教,所以,他没回答,反问李兄:“你认为呢?”
李兄也故不作答,把球抛给我:“你认为呢?”
我避重就轻地说:“我不从‘应该’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是以‘心灵疆界’的角度来回答,我赞同林兄说的,不从‘因’地下手,很难到‘无名层次’。”
摘自:总裁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