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我们生活在 个理性、直线性思考,因果推理的社会?倾向于对每一件事情都要推敲出一个前因后果来。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当要桂测是否的确存在某种关系时,我们却未必这样采取理性的行为。这种语言干预(language violation)的普遍性,而非复杂性或灵悟性,使得它们具有说服建议的力量。
抽象动词
这种情形下,动词对意义的表达是不完饕的。比如何物,怎么样或者什么时候,通常都不清楚。“他让我不安。”——他用什么方式来使你不安?“她弄伤了腿。”——怎么弄伤的’我们把动词看做是“做”的词语,可是一些动词比另一些词撇”得少。如“前进”、“帮助”或者“工作”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采取何种方式来做,因此,我们不得不连猜带问。更有可能,我们毋庸置疑地假定是怎么怎么的,许多这样的动词有对应的名词形式,这就给出了可供探索的线索,如:
·教育(erhnevte=educeicn)
·执行(fulfii=fulflmen)
·理解(understand=medenstending)
·培训(rimin=trdining)
你不能把教育或执行包进黄色的信封里,在邮局称它的重量。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事物”通过感官来呈现。结果,我们每一个人对一般化的词语如“尊敬”(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谁尊敬谁,有何根据,这些似乎不必去质疑的。我们就要问:“你的尊敬到底是什么意思?”官僚政客习惯干用些不具体的动闷或者是抽象的词汇。为了恢复失去的信息,你不得不去找出谁对谁或什么东西做了什么事,以及他们是怎么做的。相反,把名词变为动词的倾向(如“履行任务”由“任务”一词变来)就不是有助于抽象,尽管名词所具有的抽象的特征还有,甚至我们还是漠视于真正“行为”的意义。
模型的使用
模型的运用要隐含可能性或必要性,我们把这些包括进我们日常的规则或原则中:例如,“你可能学习……”(可能性);“你必须来”(必要性);“你应该照料……”(隐含的必要性)。在以父母或教育的口吻倾向于加强模型必要性的运用:如,“你必须试试”,“你应该多努力”,“你将不得不……”,等等。有的人可能更乐于接受可能性建议,而另一些人则更乐意接受必要性建议。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这种倾向也可以同别的个性特征一样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它们在一个更高的戏后设的层次上符合个人的过滤或精神地图模型的应用就有双重的力量。
关于后设过程,我们将在第十五章讲到。它们以熟悉的精神原则或信仰呈各种不同形态存在。这便意味着密尔顿语言模式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只要你首先辨别出别人使用“能”或“应该”的用词特征。追踪和引发改变人们思考,每一种方式代表一种奇特的过程:“我们必须总能够自由选择。”“你必须取得在……上你想到的一切”或者“你可以按你乐意的方式来履行应尽的规则”。你可以与模型的使用者交流,不要使用“应该”之类的具体词汇:例如,“你小得不给她一枚戒指”就表达了同“必须”、“应该”之类的词一样所具有的必要性,因此,不必拘泥于几个关键的词语。考虑用于建议的祈使词和你想要什么结果。这就给交谈者提供了更多的模糊工具,使语言模式面对逻辑的抵抗小至于显得脆弱。
名词化
名词化一般是将“动作过程”的词语在时态上固定下来。以变换成名词,如, “……为你提供了新的理解(understandings)”——意思是“你会理解(understand)……”可置信而且受人关注的词语如“教育”、“独立”、“尊敬”、“关系”和“洞察”都属于这类词。(查字典束弄清名词化的定义)如果在交流中不是虚设无意的词,耍弄清名词化的定义,使用字典很快就能知道它们模糊化的潜在含义。
紧随的疑问
有时,一个陈述后会加上 个疑问句,以消除你的质疑:如“你能不……吗?”“它不是吗?…‘他不应该……吗?”这暗示受众(听者)作出真正的判断或决定。事实上,这些后置的反意疑问句有很强的暗示功能——它们不是吗?
指代省略
有时,一个句子并不给出说话者所指的人或事,如在这种句于中“一个人应该……”。如我们所见过的,一个非具体的动词,省略了“做的事情”。而指代省略可以不包含什么人或物做什么的信息:如,“他们义做了一次。”“某人必须把这东西挑出来。”通常是,双方都知道他们的所指(比如管理,苏珊,政府),这种情况只有发生在一个无人格的、省略项不起作用的交谈中才不致引起混乱。
比较项的省略
在比较项省略中,比较的对象不起作用——你不知道指它同什么人或什么物的关系对比:如,“它或多或少是正确的”,“那还不太坏”, “他正变得越来越好”, “她是最坏的那种朋友”。无一例外,这种对比没有对象。比如说“你会做得更好”,引起疑问“比谁,或者什么事情做得更好,”——与一个顶尖的职业运动员,一个狂热的业余爱好者,一个四岁小孩,还是与你的过去或其他的环境条件做对比?
不仅忽略参照的对比标准,这种模式还忽略了对比的属性特征。例如,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能说“最坏的那种朋友?”——在什么方面坏,从什么立场上判断的?与之相类似,在什么方面更好?在什么方面你能做得更好(即便知道标尺)?“更好”可能暗指“好”,“更坏”可能仅指“坏”,而不去管什么对比的参照对象,属性特征,立场,等等。与之同时,“在变得更坏”指状况或人开始就很不好。因此,这可以使语言有暗示性、说服力,你会注意到,在很多场合下,语言的强制力与这个假设有关。
引导当前的体验
引导当前的体验指卧一种不可置否、充分确信或者“即时”的方式来描述一个人的体验。比如,“你正坐在这儿,听我讲,并看着我。”这种简单的句式可以帮助产生一种认同,相似和友好的氛围。“我们分享这段经历——一起来。”比如在一次会议中、一个致词中或培训课上,以这种形式来开始交流。你能引起肯定的回答次数越多,对于下一次提问会产生一个古定回答的机率就越少。引导当前的体验能产生轻松…致的意见。你不必以修饰的方式来达到真实的效果。因此,尽管明明白白讲述的是现实事件,谈话的是即时、“此情此景”的状态,这种天方夜谭还是可以越过理性,产生 种强有力的引致幻觉的功效。
双重困境
双重困境模式产生“选择的幻觉”:如, “你现在愿意改变,还是仅仅如我们所讲的去发生?”或者“你无意识的大脑正在学得别的信息,我不知道是否你会在某个时候(现在,几分钟后,或稍后的某个时间)发现你已经学到了的”。在第一个例子中,注意力集中于预设的“选择”(现在或最近),而不去怀疑预设(改变它)。第二个例子,专注于在何时你发现已经学到的东西,而不去怀疑前提。你会(在任何时候)学到其他的东西。
当举行展销会的时候,销售人员用到这种句式:“我们可以在这个礼拜四的下午四点会面,或者也可以挑下周的某一天?”这种模式对交流有利,但是被赋予选择的权力常使其他人觉得对事态发展有控制力,从而倾向于合作。
交谈中的假定
交谈中的假定表现为一个疑问句式,以引起要么青定要么古定的回答——技术上,一个“封闭式”的问题,在本章前面引人模糊语言的观点时已经做过讨论。它让你选择回答或不回答,而避免完全由你本人做主的情形。比如,在回答“你能向上看,会吗?”我们会抬头向卜看,而不是回答“是的”或“不行”。这些在日常交谈中随时发生,而且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的无处小在使我们面对这种句式史束手无策。例如, “你有病历记录吗?”要么你做了记录,要么你问答,“是的,但是我说不准是否我可以分发这些记录。”(意思是“你知道,我也做了,但是你无权来看这些记录。”)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本来就不可以回复谈话者对病历的质询。一个简单的肯定答复,或者甚至“是的,他们上周就受到了欢迎。”
这样的答复相反会削弱建立起来的暗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用肯定或否定的封闭方式来回答。我们常用行动来做答——比如,在这种情况下,递给他记录。如果谈话者想看到病历是一项无理的要求(也可能是照章行事),这说明密尔顿语言如何能帮助产生结果的。记住有效果的交流并没有一般固定的,或对与错的规则来暗示。
扩展引述
“上周,我同托尼谈过。托尼对我讲述在伯明翰举行的展览。伯明翰就是他跟别人谈过的地方。那个人说……”——它将一系列语境“链”结在 起,这些语境负载了过多的信息,使说话者与他们讲的内容远离开来。除了使交流失去个人主观色彩,引述还会沿着“延伸线”(托尼一怕明翰一某人)形成不一致的影响,虽然演说者和受众都很了解。延伸引述和轶事趣闻可以增强这种效果。我们町能对一个喋喋小休的人的回应是“我只有同意她了——免得麻烦或者最后我只有屈从了。”与其说,可能是表面上的琐碎的小事,不如说是不相关的事情,在潜意识中干扰了我们理性判断。
选择性地限制
—个带有选择性限制的句式是复杂的,不好琢磨,不易理解,如:“你弄伤了椅子的腿。”(只有人和其他动物才有伤痛的感觉)我们似乎就如对一个不合逻辑的语法一样不去怀疑它的不可能性。
语音的变化
把发音上相同的词(如“听到(hear)”和”这儿(here)”)放到一块,就可能引起混乱,不知不觉地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与语境无关的其他内容。在我们时刻进行的神经过滤过程中,不易的自动变清晰的事物会吸引并“粘住”我们的注意,让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再也无法去关心交谈中其他的事情。
句法
运用句法模糊,人们就不能从上下文直接判断出问语的句法功能:如,“他们正在亲戚家做客/他们是来访的亲戚(Theyare visiting relaIlves)”(其中“wsitmg”到底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呢?)。再举一个例子:“他们正在培训咨询人员/他们是咨询方面的咨询师(They are tfaining consultants)” (其中“ursining”到底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虽然,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语法的不健全造成的,但是你可以用它来有意地制造含混,从而达到交流中的目标。
范畴
使范畴变得模糊,人们就不能对语境中的一部分到底与哪一部分对府作出判断,如,“作为一个孩子,对你说片巴你当做一个孩子说你”(“Speaking to you osa child- -”句子中“作为一个孩子”到底指的是说话者还是听者?)。又比如“纷纷扰扰的噪音和想法……” (“The disturbing noiseS and thoughts".”中的“disturbing”中文意思是“纷扰的”所修饰的是“噪音”还是两者都有?)。它也像句式含混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法不规则不健全的结果,却可以在交往中为我所用。
标点法
我们把标点模糊分为三类:
1.不间断句——我想让你注意你的手和我的玻璃杯;注意你的手表,是正做的事情。
2,停顿——因此你感觉到……现在更好了?
3.不完整的句子——因此你是……如果你能改变那种状况,也许……
你会发现有些密尔顿模式有自我解释的性质。而另一些则需要提供进一步的说明和举例。一些“语法运用并不恰当”的句子,在说话中常常却被忽略,在写作中这种情况就少多了。模糊就其自身而言丝毫不会减弱沟通的效果,并且根据设想的结果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反而能增进沟通。鉴于所学过的前提假设原则,你现在就可以选择其中对你有用的工具,来更好地得到想要的结呆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