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最近翻看了《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这两本书,感慨良多。 素闻Satir功力之深厚,盛名之下无虚士,这两本书绝不只是关于治疗,而是关于沟通,关于人性,关于如何发展出高自尊。
Richard Bandler还是学生时,在图书馆翻阅心理学书籍,翻来翻去说的都是心理疾病,谈的大都是人的残缺,人内心本有的恶,似乎我们生来都有罪。后来在Satir, Erickson等治疗高手的影响下,Bandler决定创造一门如何迈向卓越的学问–NLP,其核心思想之一是:每个人内在都是完美的,即使我们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其背后也有正面的动机。
追本溯源,这样的思想来自于Satir,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这样的信念震撼,它和我们内心某处共鸣。是的,即使一个人欺骗,甚至与人斗殴,其背后的都有正面的动机:保护自己,寻求安全感。
这样说可不是要赞美这类行为,Satir的理念是一贯的:在精神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完美无缺的,我们都可以不断成长,与人建立感情的连结,感受到全人类一体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值得珍惜的独特性。但完美的精神层面不代表完美的行为,我们都有行为要修正,这样才能成长。许多New Age或是灵性书籍的错误在于,它们让人以为任何“行为”都是完美的,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这样说不是有点矛盾吗?精神和行为要如何区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答案就是“对事不对人”,看看网上无聊的骂战吧,有多少人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我们习惯把行为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然而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就涉及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个人成长概念:自我价值。
自尊来自于自我价值,你如何认定自己的价值呢?Satir对人性洞若观火,她说当一个人将行为和自我价值绑定在一起的时候,说明他的自我价值很低。一个自我价值低落的人会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任何人只要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或行为,他们都觉得此人对他充满敌意,否定他的价值。他们害怕犯错误,不敢创新,只希望墨守成规,因为只有这样才让他们感到安全,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反对他们了。当人们感到自我价值很低的时候,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鄙视。正是这样他们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渊。他们总是设想事情会变糟,最后也只能走进自掘的坟墓了。为了保护自我,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相信别人,独自吞饮着孤独和隔离的苦果。因为与外界隔绝,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他们都显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他们不愿去看,不愿去听,也不会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而是习惯于挖苦、蔑视他人。这类人会在心里设道高墙,把自己隐藏起来,然后通过否定周围的一切来寻求自我保护。最后,他们还会认为乐观、积极的人“很傻很天真”,仿佛只有他们看透人世的真相。
当我们欣赏喜爱自己的时候,我们的能量就会增加。身体内部感到舒畅,我们能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来应对生活。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关爱他人而不是自己,那么问题是: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他又怎么会知道该如何爱别人呢?
不珍视自己的人,通常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儿子或女儿。这就会导致他总是想操纵别人,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人性决定我们不喜欢被人操纵,我们希望双方能够坦诚、自然流露。简单来说,一个高自我价值的人才会自然地吸引他人。
谈了半天,Satir的疗法叫”家庭疗法”,自我价值和家庭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很大,在我们还是婴孩的时候,我们会对他人的行为形成错误的印象,例如,妈妈忙别的事一时顾不上你,你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当爸爸和妈妈要有私人空间向你使一个眼色时,你觉得他们不爱你了。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由经验印证这一点,小孩子是很容易吃醋的。而这些印象往往会在无形中继续影响我们的成年生活。
还不止,特别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个美好家庭的幸运儿不多,许多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问题,许多事是被禁止谈论的,父母不会和我们谈论性,仿佛世界上没有这种东西。父母间的许多问题小孩都不知道,父母冷战了,吵架了,他们不会告诉小孩原因,于是小孩就只能在内心当中自己猜测,而这种猜测很少是正确的,小孩天然的倾向就是做出糟糕透了的假设,他觉得情感受到伤害,这是正常的,但小孩这种情绪无处渲泄,只能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不一致”的沟通习惯,我们说的都不是心里想的,只有和密友在一起的时候才觉得自在。这种“不一致“的沟通其实只是我们孩童时期带来的阴影,Satir总结了四种最为广泛的“不一致”沟通形态。
讨好者
语言 表示同意 “无论你想要什么都没问题。我在这儿就是为了让你开心。”
肢体 安抚 “我是无助的”——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
内心 “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我没有任何价值。”
讨好者使用讨好、逢迎的证据说话,努力取悦对方,表示抱歉或者从不反对,他们会使用所有诸如此类的方式。这是个“什么都说‘是’的人”,用言语表示他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他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指责者
语言 表示不同意 “你从来都没做过正确的事情。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
肢体 控告(指责) “我是这里的老大!”
内心 “我觉得孤独而失败”
指责者是高高在上的检察官、独裁者和老板,仿佛要砍倒任何人和任何东西。想像用手指指着对方,开始控诉:“你从来不这么做”、“你总是那样做”、“你为什么总是….”、“你为什么不….”等等。对他们来说回答并不重要,因为指责者更感兴趣的是将自己的压力和负担施加给他人,而不是为了寻求回答。
语言 超理智 “如果个体能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就会注意到某些人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
肢体 精细地 “我很冷静,很镇定。”
内心 “我感觉很脆弱”
理智本身没有错,但超理智者有意掩盖自己的情感,对待任何人和事 都采取一种过份理智的态度,他的身体僵硬,通常有些冰冷而不易接近。他的声音单调,语言抽象。
打岔或心不在焉者
语言 不相关的 话语是没有任何意义或者不相关的事情
肢体 有倾角的 “我已经离开这里了。”
内心 “没有人关心。这里没有我的空间。”
打贫者所做的和所说的都与他人所说所做的毫不相关。这类人不会对那些观点做出回应。每当你想要和他们谈论重要问题时,他们总会试图岔开话题。
这四种典型的“不一致”沟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在掩饰、压抑或扭曲自己的情感,我们不愿担露自己的感受,而是用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去掩饰它。例如,当一个做了一件让你愤怒的事,你无法直接说“你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愤怒”,却要转成一个指责者说:“你吖什么事都做不好。”
这种不一致的沟通让人很压抑,长期下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疾病,头痛、胃溃疡…因为许多人已经如此习惯于不一致的沟通,以致于他们甚至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例如一个超理智者认为自己就是“毫无情感”的,甚至以此自豪。
如前所述,这类不一致的沟通形态往往是我们在错误的家庭印象中形成的,我们害怕一致性沟通,害怕坦露自己真实的感受。我们试图掩盖真相,我们装作对不喜欢的事情若无其事,将情绪累积在心中,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累积迟早会爆发。
许多恋爱过的人都遭遇过这种情况,我们害怕伤害对方,于是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我们装作喜欢实际上不喜欢的歌手,只为了博取同意。然而这只是一时和表层的,不一致的沟通事实上伤害了我们和别人建立情感连结的能力,因为我们无法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致性的沟通意味着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意味着你不可以有隐私,恰恰相反,你不用扭扭捏捏地岔开话题,只需一致地说:“这个话题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谈。”最终,一致的沟通让人感觉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很可惜,许多家庭都在刻意营着一种严肃、权威的气氛,这让人窒息,以致于许多人在长辈和好朋友面前根本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表现。幸运的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足够开明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不会或是很少用权威压制小孩,家庭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谈论的,这样的家庭让人感觉到温馨和活力。显然,在一个开明的家庭里,大家可以进行一致性的沟通,没有任何情感或问题是需要刻意掩盖的。然而大问题是,习惯不一致沟通的人们建立了不一致沟通的家庭,进而培养了习惯不一致沟通的下一代。
我们有选择权。我邀请你做一个一致性沟通的人,说出心里的想法和感受。你会发现许多之前的不安根本是不存在的,当你愿意表现得一致的时候,别人也感到安全和解放。
破除旧的习惯模式,成为一个一致的人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方法是,认识到你心中那些阻碍你变得一致的恐惧是什么。我们害怕被拒绝,因而我们倾向于使用下面的方法来恐吓自己:
1.我可能犯了个错误
2.可能有人不喜欢这样
3.有人会批评我
4.我可能影响了别人
5.她会认为我没什么优点
6.人们可能认为我不完美
7.他会离开我
当你能对上面的陈述给出下列回答的时候,你将获得真正的成长:
1.我确信,当我采取行动尤其是采取新行动的时候,我就可能会犯错
2.我非常确信总有人不喜欢我所做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同样的事情
3.是的,有人会批评我。我确实是不完美的。一些批评是很有用的。
4.当然!我一说话就是打断了另一个人的谈话,我就是影响了他人啊!
5.她可能会觉得我简直一无是处。对此我能承受得了吗?可能有时候我不是很热情;有时候是别人在拿我开涮。这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6.即使我告诉自己需要做到完美,其实现的可能性也要有赖于我会经常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7.他离开了,可能他应该离开;无论如何,我会挺过去的
这样的态度会让你更容易自立。要做到这点不容易,过程中也会有痛苦。如果我们敢于自嘲,这个过程就会容易得多。你会获得成长,并对自己感到满意。经过努力所换回的结果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