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杂谈  >    内容

配合受导者的思考模式

作者:牛头|文章出处:牛头NLP圣经|更新时间:2009-12-22

  配合受导者的思考模式

  每一个人凭着五个感觉器官接收世界里的讯息,它们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所摄入的讯息,在脑里的处理需要三个「内感官」: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内感觉包括了味觉、嗅觉和触觉,也包括本体感觉(冷热)、空间感觉(所处位置)、情绪感受等。我们的思考、记忆储存、提用资料等,都需要运用这三个内感官。例如,你回忆一次难忘的旅游,你所勾起的,俱是当时的景象(内视觉)、环境的清静或嘈杂、或自己/别人的说话(内听觉)、和气候的冷热、环境的气味、内心的感受(内感觉)等。

  每当我们思考的时候,都需要运用我们的内感官。激活了那一个内感官可从眼球转动得知。95%以上的人都有同样的眼球转动模式。其它的5%是用左手的人,他们会有刚好相反的模式(左右对调)。下页的图是坐在你对面的受导者的眼睛转动方向(惯用右手者)。

  V=Visual视觉c=create创造

  A=Auditory听觉r=remember回忆

  K=Kinesthetic感觉d=digital(internaldialogue)自言自语

  每个人的三个内感官都是良好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往往会发展出特别多用一点某个内感官。当一个人比较多用内视觉时,即是在思想时多景象冒出,我们称他为视觉型;若他用内听觉多些,即是多用文字说话做思考,他便是听觉型;若他常与自己的感觉一起,他就是感觉型。

  三种不同内感官的人,各有其不同的行为和说话风格。所以同类型的人会比较投契合拍。也有两个内感官都常用的。若三个内感官都平均使用,这个人会很有人缘,因为三种类型的人都会接受他。

  惯用的内感官是会改变的,例如一个视觉型的人,被上级责骂了,可能会变成感觉型的了。一般上,开心、想着美好景物时多会用内视觉;心情不佳时多会用内感觉;而文字思考时会用内听觉。

  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眼球转动不只一个方向。一般来说,当受导者回答你的一个问题时,他眼球转动的第一个方向是开启数据库的内感官,是他最惯用的内感官。最后一个方向,是有关事情的资料储存的内感官。一个人的眼睛望上面正中,是同时激活视创(VC)及视回(VR)。眼睛望下面正中,是同时激活听自语(Ad)及感(K)。

  简单地说,一个视觉型的受导者没有耐性、不愿多说。对着这样的一个人,辅导者应用清晰简短的句子,每次说话不要超过三句,并且多引导他去看。一个听觉型的受导者会喋喋不休,而且说话反复,辅导者需要同时给他愿意聆听他的感觉,又要给他压力去避免说话重复,而要扼要精简。例如对他说:「用一句说话去表达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

  一个感觉型的受导者往往不愿说话,只是低着头,说话的声音低沉、缓慢。辅导者应当用同样低沉缓慢的声调对他说话。若果是女辅导员面对女受导者,可以用点身体接触,例如握着她的手,拍拍她的肩膀,甚至若环境适当,用手绕着受导者的肩膀;若果是男辅导员面对男受导者,可以拍拍对方的手背或肩膀。若是面对异性受导者,可以采用非身体接触的关怀表示,例如给他倒杯茶、给他纸巾拭泪等。

  惯用右手者,他的未来是在他的右方,所以,「视-创」和「听-创」都是在右边。(用左手的人的未来是在他们的左方。)若果不论辅导者问的问题是涉及过去或未来,受导者的眼睛都往右方走,这个人的性格多是属于「进取型」,即是总是往前望,就算在人生中跌倒,站起来拍拍屁股又向前走了。这类人的问题也由此而起:往往没有在失败中取得教训,经常重复同样的错误。与此相反的是不论辅导者问的问题是涉及过去或未来,受导者的眼睛都往左方(过去)走,这个人多属「怀旧型」。怀旧型的人老是想起过去的事,会是很念旧、很适合做朋友的人。但是,这类人不敢往前望,策划未来的能力弱。

  有些受导者头常往下望,双眼只看下左和下右的两个方向,即是「感」和「听-自」。这类人容易陷入自己为自己筑起的思想困局中。不少有这个倾向的受导者会当一个问题发生的时候,自己说一些和自己过不去的说话,这些说话引起一些不好的感受,这些感受又会引起更多的与自己过不去的说话。就是这样,他会把自己经过反复加深的过程而带到一个很痛苦无助的境况。若果受导者有能力去坚持反复地按照辅导指令去做,可以指示受导者保持抬起头、思想时把眼睛带往右上方看,再加上类如前面说过的「五步脱困法」等简单技巧,便能够改变他的思考模式。

  用太多内视觉但是太少内听觉的人,会不听别人的说话、忽略事情的意义、并且忽略别人的感受;用太多内听觉但是太少内视觉的人,会固执于做法而看不到现实的情况,他亦会过份地斤斤计较别人的说话。内感觉强的人太过与自己的感觉在一起,往往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因而做成人际关系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