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杂谈  >    内容

牛头从影响塔谈思想层次之信念

作者:牛头|文章出处:网络|更新时间:2009-12-25

  第一节什么是信念

  ●什么是信念

  信念就是我们对人、事、物的认定的看法。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一般来说,也包含对自己的认定的看法,可是,在NLP里,把这一部分抽出来,独立用一个名词来代表它,叫"身份"。所以,这里的信念,不包含对自己的看法。

  ●信念的形成,有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怎样的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的。

  3、接受信任的人之贯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作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决定是因为他妒忌我升级比他快。

  大部份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亦有少部份是因为我们接收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它信念契合),故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的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局限性的信念」(Limitingbeliefs)。

  信念必须有价值的支持。信念的改变,亦需要来自价值的改变,例如价值的等级定位改变,或者某些新的价值的出现。

  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里都绝对有效。信念可以更换,但亦不一定要更换,因为信念还可以修正、扩阔(兼容),甚至暂时挪开,改用另一个信念,直到在效果上有了突破,才再捧出原来的信念奉行。

  第二节限制性的信念

  想象一下:若果你想去的目标是广州,但同时相信你正在走的路不会到达广州,你有什么感觉?更进一步,若果你每天都在为生活下去而辛苦,但同时你相信你没有资格过得好一点,你内心是一份怎样的感受?

  很多人的童年成长过程中,充满被别人否定的经验,累积下来,内心对自已的定位就是:我不会成功、没有资格安逸地生活。因此而培养出来的信念,就是妨碍成长的信念;任何跟随这个方向的想法,都是源于这些妨碍成长的信念。今天的社会里,你每天都能够听到这一类的说话,其中一些十分明显:「做了又有什么用?」「我怎会这样好命?」「我不相信我能做到。」比较隐晦的,会是:「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没有办法!」「什么都试过了。」「我已经尽了力。」「为什么他不改变而要我改变?」「是他们的错嘛!」

  怎样知道那些信念妨碍成长、那些不是?任何会减少一个人生存的机会、减少有更好明天的可能性的信念,都是妨碍成长的信念。确切地说,有以下的数个种类:

  ●托付心态,把责任交给其它的人、事、物,因而自已无能为力,例如:「是他们不对嘛,为什么要我改变?」「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这样的环境,我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发展,我也没有办法!」

  ●应该如此,认为事情都应该是自己认为的那样发生的。

  ●减少自已拥有的选择、限制本人能力发挥的信念,例如:「我不应该那样冒险。」「这样太过份了,我不容许自已这样想。」「以我的身份,怎能随便上前跟他谈话?」「我不敢去尝试,我怕失败。」

  ●维持自已一个「没有资格」身份的信念,例如:「我的人生只能希望平稳、不敢妄想会有大富大贵,的日子。」「我那会有那么幸运?」「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使自已失去学习、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例如:「他那里会有什么好主意!」「你没有资格教我!」「你是什么身份,竟敢对我提出意见!」「这样做不会有用。」

  ●使自已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例如:「现在已经够好了,不敢妄想得到更多。」「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应该知足。」「今天已经这么辛苦,那有时间去想明天的事。」「保持这个状态便已经够好了。」

  ●把原因交给一些人类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而不能挑战或者改变,例如:「这是天意,没有办法!」「你不能改变世界的定律!」「那是超自然现象,科学没法解释。」(这里我们不需要把焦点放在科学能否解释,而应注意我们能够控制的无数选择。)

  有这些信念的人,常有堂皇伟大、不能辩驳的虚泛词作为前题,做挡箭牌。这些虚泛词只是使人把注意力放在错误的、无能为力的地方。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说呢?那是因为每个人,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们总有能力使自已增加一点成功快乐。

  一个人或许有一个多灾多难的原生家庭,因而拥有很多家族系统的问题;也许他的成长充满不幸,孩童时期不断地受到伤害,做成众多心理障碍;他亦可能在生活里有不少的悲惨遭遇,或许他去年因车祸而失去一只腿、失业、妻子病逝等。假如这个人真的如此不幸:上述的全部发生在他身上,他仍然可以决定下一分钟他可以享有的快乐:他能够选择与左边的人吵架、也可以选择与右边的人说笑话。就算没有人在身边,他也可以想想使自已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

  若果老天要他离去,差死亡去找他,他无法抗拒,而只能接受,乖乖地跟死亡走。但是在死亡来临之前的每一分钟,这个人仍然有能力去控制自已的成功快乐:他有上述的选择。

  所以,只要我们有一口气在,我们有充份、完全、绝对的能力,在众多选择中决定自已可以有多少成功快乐。这个权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它夺去。就算你有宗教信仰,你的神也不能夺去这个权利!!!!!

  以此为前题,没有人可以推委照顾自已的责任:本来就有绝对的能力和权利去使自已活得好一点!

  所以,在众多的妨碍成长信念中,最大杀伤力的一个就是「我没有资格」。这是一个涉及「身份」层次的信念:假如一个人认定了自已是一个不会成功、不能有快乐的人,无论别人怎样说、自已怎样做,在心深处都只会找寻自已不会成功、不能快乐的证明。

  很多人在今天的环境里感到事情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无力感、愤慨、内疚、无奈,甚至厌恶生活的感觉。其中的原因便是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得不出效果。若想人生有更好效果出现,必须先改变这些信念。前面介绍过七大类限制性的信念,下面,我们选出三种最妨碍我们在今天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找到突破的信念加以介绍。它们是:「应该如此」、「托负心态」和「没有办法」。这三个信念之间有关连,往往也会一并出现。(一)「应该如此」

  简单地说,「应该如此」的就是:「事情理应如我所认为的发生。」

  试想象一下,你约了我吃午饭,在百忙之中抽出两个小时,约好中午12时半在某间餐厅见面。你准时赴约,但是我一直没有出现。也许在12时45分时你开始感到那份内心的平静渐渐消失。1时10分时你尝试用手提电话找我,我的手提电话没有开,我的公司说不知我在那里,你的秘书也说我没有来电留言。1时40分时你感到十分不满了,决定叫午餐给自己充饥,一面吃一面想起在过去我或有过各种不同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其它缺点,终于,在2时半付钱起行时,你决定把我的名字在你的朋友名单上划去,之后也没有找过我。这只是一虚构的过程,你当然有很多其它的做法,带给你我之间的友谊不同的结果,但是就让我们暂时容许这个虚拟的过程帮助我解释我想说的话吧。

  事实上,我有一段不平凡的遭遇。我是在下楼准备赴约的过程中出了意外:在楼梯摔倒了滚下,折了腿骨,晕过去了,四个小时后才被发现送进医院,更引起了并发症,在神智不清的状态中过了一个月。我一清醒过来,便马上从医院的病床上给你电话,只是你的秘书说你不会听我的电话。你我的友谊便由此中断,本来有一个两人合作可以有很大回报的计划,也因此错过了。

  回想当天午饭时间中,当你内心的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你因此而在脑中涌出的是一些怎样的说话?会否像下面的一些例子?

  「这个人为什么这样没有责任感的?」

  「真倒霉,白白浪费了两个小时,还得了一肚子的闷气。」

  你的负面情绪的来源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约好了我便应守时赴约。当事情没有如你所认为的出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了,同时假设是我的行为破坏了事情应有的规律,带给你不理想的某些结果。现在明白了我的遭遇,你这刻的念头也许是:我这样的想法是无可避免的,事情的确会使人误会,因此所引起的误会和友谊中断也是无可避免的。极其量是知道真相之后,我们重新再做朋友。

  其实,「能否避免」这点操纵在你的手里。若果认为无可避免,我们便只得准备承受因而带来的后果:不愉快的心情、友谊中断、生意计划的损失。若果你不想要这些后果,希望改为「能够避免」因而可以带给你人生更多的得着,也许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个「应该如此」的感知模式。

  佛经中有「因缘」二字。用种树一事去解释,树的种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气、水份、太阳、肥料等是缘。「主因助缘」的意思就是树的生长,需要因缘和合才能成事。反过来说,试想一想,在一个有了所有的主因助缘的环境中,那株树不生长出来才是怪事呢!因此,事情发生了便有发生的原因;有发生的原因就是有发生的理由;有发生的理由也就是应该发生。不发生才奇怪呢!当时意外出现了,我无法赴约,也无法通知你;而你无法见到我,也无法知道我的遭遇,所有的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发生,不是这样才是怪事呢!所以,一位大师说的「应该知的都已经知道;应该来的也已经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因我没有赴约而产生的不忿,其实是在愤怒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你需要有这种能力才会在当时明白事情的真相,而你我也当然明白:没有人有这种能力。

  我们没有这种能力,也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但是,我们无须有这种能力也可以过开心成功的日子。我们只要提醒自己两点:

  1、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够知道;

  2、如何配合已经发生的事情,制造给自己成功开心的机会?

  人生在世,本来就无法要求事事如愿,大部份每天出现的事,我们都是就实际情况而加以处理,从中努力取得更多更好,再继续走下去。例如,若李先生能够赴会,两人可以开开心心地共享一顿午餐,在两小时中互相帮助对方有所得着,有所提升,固是乐事;若李先生不见出现,或者想到写封信给多年没有通讯的好友,或者好好享受那篇早应但一直抽不出时间阅读的文章,同样可以使这两个小时有意义,也一样可以开开心心。这不是更好的人生吗?那两个小时怎样运用能给你更多的人生成功快乐,你完全可以主宰,又何必任由一个「事情应该怎样」的信念来决定呢?!

  其实,这个态度,在十二时半你坐下时便可以运用,人生便会更有效率了。

  (二)「托负心态」

  「托负心态」所指的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托负给别人。

  在工作环境中,我记得几十年前的青年总是千方百计地进入一些大公司或者机构,因为它们「安定」、「前途好」。一些人加入了这些公司或机构之后十分进取,也有一些人满足于那份保障,不求上进,而只是努力于「练精学懒」。到了今天二十世纪的末期,这些公司的机构需要精简化:裁员、减薪、减福利,他们便抱怨公司不照顾他们了。

  在婚姻或恋爱关系中,我们常常听到类似「你是我的,我会给你快乐」,或者「只有你才能给我欢乐,没有你,我不知怎样过活」的话。因为爱一个人便强把控制自己人生快乐的权托负给这个人,而要求他必须奉行一些行为模式(因为这样我才感到开心,而他却偏偏不这样做,使我不开心),会使到这份关系有很多的紧张。给自己的无力感和对方的窒息感,是很多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基本起因。

  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之中,这种「托负心态」更易遇到:某人说了两句说话,自己心里便满不是滋味,怪责他不体谅;上司感叹一下生意的难做,自己便担心可能会裁员,以后的日子不知怎过;顾客表现出稍为强烈一点的反应,自己便觉得受气。这些都是托负心态所做成。

  托负心态的来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建立出来的自我价值不足。自我价值不足便需要外间的补足和别人的迁就。得不到这些,我们的负面情绪便会出现。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人生中之成功快乐,亦只可以由自己找到。倚靠别人才有成功快乐,就算有这个可能,亦是危险。别人也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争取他自己的一份成功快乐。若果在途中顺便可以帮帮你,倒也无所谓,但是若果要减慢或者放弃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去迁就你,对你的态度便难以维持长久。更何况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改变中,昨天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今天便有可能出现分歧了。没有两个人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里是一样的。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不断地强化自己本人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价值,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他们会以自己为生命的中心,同时抱着「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信念,在为自己取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使其它人、整个世界也有所提升。当他们加入一间公司,或者认识一位新朋友时,他们也本着同一个态度。就像你跳上一部巴士,是因为你要去某个地方(人生目标),遇到另一位乘客坐在你的身旁,你与他分享沿途出现的风光,也从交谈中有所得着(成功、快乐),若果后来发现他的目的地与你的不同,他自会比你早或迟下车,但总可以开心地分手,更会交换通讯地址,保证了日后的联系。坐巴士是把自己带去一个目的地,在那里可以继续自己的路途,继续取得更多的人生快乐成功,若果你的计划有此需要,你或会比他更早下车,同样地你会开心地说再见和约好保持联系。

  当婚姻或工作出现问题,自己顿然感到迷惘的人,往往就是在平日早便打着「你/公司照顾我」的托负心态。若果一个人有清晰的自己人生方向,工作的公司或配偶是使自己行得更快,取得更多的伙伴,但不是完全操纵这个人的人生成功快乐的主宰。

  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本来就是在我们的手里,既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亦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永远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为此而努力。因此我们不应外求,亦无法外求。(三)「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的心态是一份导至无法突破的执着。「办法」不是指一个方法,而是指一个人到此为止已知已做之外的所有方法。

  你不难见到一些人固执于某种行为或处事模式而同时又对效果不满。这些人容易把责任推给他人或世上任何事物。有一些人比较灵活,但是经过数次的行为或处事模式的改变后仍无满意的效果后,他们或是回复到最初的模式,或是放弃努力,而采取了一个「认命」的态度。但是他们口中虽说甘心如此,心中却又不能接受现实。

  其实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首先要相信这一点。跟着的是坚持一个灵活的态度,不与未达理想效果这点妥协,而是不断地去找寻下一个新的方法。

  试想象你今天回家的时候,走到街口,发现因为旧楼倒塌而封了路,甚么人都不准通过,你会怎办?你会有三个选择:放弃返家的念头;坐着一边等待街道重开;去找另一条路。若果你是一个积极的人和的确很想返家的话,你不会考虑第一和第二个选择,而会集中精神去找另一条路。

  若果第二条路刚巧也因火灾而封路,你会怎样?你会去找第三条路吧?若果第三条路也因水浸而封了呢?第会去找第四、第五或第六条路,直到你返到家中为止。

  若果「返到家中」是你人生的最大目标,你会一直尝试,什么路也尝试,包括用直升机把自己吊下,或者掘地道,或者……

  在你的人生之中,什么是够重要的目标?在使你得到成功快乐的人生的路上,什么是够重要的目标?在你达到成功事业的路上,找出突破重要吗?若果它们重要到值得你继续向此方向努力,它就值得你去不断地找多一个方法,再多一个方法,再多一个方法……

  无论你过去尝试过多少个方法,总有另一个方法你未知、未懂、未学、未想过的。就在看这一句的数秒里,世界上又增加了多少解决过去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那个目标是否值得你去努力,只有你本人能够作答。但是某个方法是否值得你去尝试,却只须问三个问题,若答案都是Yes,请不要踌躇,马上去做吧!这三个问题是:

  1、若有结果对我有好处吗?

  2、我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这份好处吗?

  3、这些好处,能否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要求?

  旧的做法既然无效,回复旧的做法就等如坐在一边等街道重开。抱怨环境条件不足,亦只能使自己没有行动而已。任何新的方法都有多一分的成功可能,何况多尝试便会使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为什么你不能成为第一个找出解决方法的人?

  结论:打破这三个思想上的框框,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困境都会消除。我们更能建立积极有效的信念,使自己更快更轻松地达到人生的目标。总结这三个框框的破法为一句说话,那便是:

  "应该如此"的破法:我们无法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发生了的都是应该发生的。

  "托负心态"的破法:每个人照顾自己的人生,不假手他人。

  "没有办法"的破法:凡事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我总有选择。

  第三节信念的改变

  换框法

  缺

  注:后面介绍的澄清语言技巧,甚至智慧语言技巧可以用来改变信念。

  第四节信念的形成与前提假设

  信念依据

  第一组:NLP的核心假设

  01主观假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等于世界本身。

  02身心假设身体与心灵是相互影响的。

  03结构假设经验有一个结构,别人能,我也能。

  第二组:心态

  04心态假设要想掌握命运,必先掌握力量;要想掌握力量,先要掌握心灵。

  05成长假设你心并无残缺,不需修补,只需成长。

  06突破假设成功者做失败者不愿意做的事,不敢做的事。

  07蚕食假设如果我不能,我就做我能的。如果我不断做我能的,我就都能。

  08坚持假设绝不、绝不、绝不放弃!

  第三组:沟通

  09三赢假设我好、你好、大家好。

  10善意假设行为背后有更高的善意。

  11动机假设人们的行为,总是为了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

  12回应假设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第四组:工作

  13实效假设有效果比光讲道理更重要。

  14二八假设20%的事务决定80%的成果。

  15种子假设每次挫折,都是一个回应信息,里面有与成功相同价值的种子。

  16变通假设行不通就改变!

  第五节化解信念冲突

  价值与信念的关系

  上一章曾经提及过每个信念背后都有价值的支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同一个价值来说,背后经常有各种的信念连结在一起,假如这些信念都是一些正面的信念,你便能够在人生路上得到这些价值。情况就好象你要登上山顶看日出,你必需首先要肯定至少要有一条可行的山路让你上去。当然,愈多可行的山路,你能够到山上看日出的几会便愈大。这些山路代表头脑内的种种正面信念。

  价值层级及与信念的关系

  有一个害怕被客户拒绝的人,经过价值定位之后,我发现在他潜意识之中,被尊重的价值高于得到成就的价值。但是,围绕被尊重的价值存在一个限制性的信念,就是他相信「客户拒绝他等同于不尊重他」。这个信念与围绕「成就」的其中一个信念产生茅盾,即是「要有成就感就要多见客户做成生意」。这个限制性的信念明显是一个复合等同式(ComplexEquivalent)的信念结构。一般来说,这类信念可以透过相反例证(CounterExample)而改变。但是,类似害怕被拒绝这类与身份有关(你会在下一章有更深入的了解)的信念往往涉及成长过程的一些带有负面情绪的经验,例如曾经被陌生人伤害过。这些经验称之为显着情绪经验。潜意识最重要的功用是保护我们,无论是心灵上或身体上。假如有个人曾经被火烧伤,他会对火感到害怕,害怕的感觉是潜意识保护主人以免再受火伤的方法。因此我的当事人的潜意识的正面动机其实是想保护他,免得再受佰生人伤害。

  NLP提供各种有效的技巧帮助我们处理这些内心的矛盾。其中信念重整治疗法(BeliefReformingTherapy)、部份整合技巧(VisualSquash)、感知位置(PerceptualPosition)等都是相当有用的技巧。下面我列举另一个成功个案给你参考:

  个案:常出现怀疑自己能力的声音及影像

  背景:

  陈先生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商人,拥有自己的事业。但是,陈先生往往在表现出色的时间在内心听见一把质疑自己能力的声音出现。令他产生困惑。另外,陈先生在内心常出现一昼面,是一件发生在童年的事件。这个昼面常困扰他。该昼面是陈先生与一位朋友在沙滩上,被一位颇为凶恶的黑社会少年恐吓。陈先生在当时感到惊恐,并因此而流泪。陈先生身材比该黑少年高大,理性上他认为自己当时应该要表现得勇敢一些。但他觉得当时的表现并非如此,他因此而感到自责。

  个案分析:

  陈先生在童年事件中由于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反应,而潜意识是情绪贮的货仓。因此,在他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部份(Parts)。这个部份是陈先生质疑自己能力声音出现的源头。事实上,NLP的其中一条前题假设是,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这个部份也不例外。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不接受自己,例如怪责自己,就是因为在潜意识中有许多这些部份。要接受自己,这些部份必需重新加以肯定和接纳。

  治疗过程:

  整个治疗综合运用了信念重整治疗法(BeliefReformingTherapy)、部份整合技巧(VisualSquash)、感知位置(PerceptualPosition)等技巧:-

  第一部份:信念重整治疗法

  陈先生在这次童年事件中产生了一个限制性的信念(LimitingBelief),就是他觉得自已没有用。整个治疗过程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个信念而成为正面的、对陈先生自我肯定有帮助的支持性信念(SupportingBelief)。在我的引导下,陈先生发现当时的行为背后是有正面的动机,就是潜意识要为了保护他,给予他安全,是为了他好的。只是当时的陈先生欠缺一内在资源(Resources),包括自信、勇气的感觉。但事实上,在陈先生的一生中,确实曾出现过充份体会自信及勇敢的经验。我引导陈先生他返回某次他能充份体会这两种资源的经验。目的是提取资源,重塑童年经验,改写信念。可是,当他返回该次经验,开始感觉良好的时候,一把内在声音出现了。这把声音好象是另外一个人在批评他的行为,说他做得不够好,似乎要阻止提取资源。显然,这把声音来自童年事件建立的部份(暂且叫做批评的部份)。我决定暂时改变策略,运用另一个NLP技巧来处理这个部份……

  第二部份:部份整合技巧(VisualSquash)

  我用了一些语言技巧引导陈先生把批评的部份放在右手手心上。另外,引导陈先生把自信、勇敢的部份放在左手手心上。这两部份都是来自陈先生的潜意识,都是有正面动机的。故此,我引导陈先生讲出每个部份能给予他些什么,一直向上归类(Chunkup)。

  赖柏谕:「我想你问一问你的潜意识,即是右手上面批评的部份,背后的正面动机是什么?」

  陈先生:「他是为想我做得更好。」

  赖柏谕:「我想你问一问你的潜意识,即是左手上面自信、勇敢的部份,背后的正面动机是什么?」

  陈先生:「他想展现我的力量。」

  赖柏谕:「好好。我想你再问一问你的潜意识,即是右手上面批评的部份,他想你做得更好,这个想法背后的正面动机又是什么?」

  陈先生:「他想证明我是有能力的。」

  赖柏谕:「好好。我想你再问一问你的潜意识,即是左手上面自信、勇敢的部份,他想展现你的力量,这个想法背后的正面动机又是什么?」

  陈先生:「他想证明我有能力。」

  赖柏谕:「其实这两部份本来都是在你潜意识之中属于一体的,他们都是想证明你有能力。现在我想问一问批评的部分,既然你与自信、勇敢的部份一样,你是否容许陈先生以后透过自信、勇敢来证明它是有能力?如果你容许请给我一个指示。」

  陈先生两手稍后自然地,无意识地慢慢结合在一,我引导他把结合了的整体放入身体内,并感受此刻身心合一的和谐及力量(陈先生此时眼有泪光)。

  第三部份:加入资源

  我询问陈先生这种感觉看起来像是什么,他说像是咖啡色的光。我引导他大力吸气,使感觉加,并使这团光充满整个身体。这团光形成一个视觉资源(VisualResource),可以把和谐及力量的感觉稳定下来。

  第四部份:信念重整治疗完结

  我引导把该团光送去童年事件中的陈先生,并留意有何变化。令我感到鼓舞的是,童年的陈先生停止了流泪,并消失了惊恐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镇定、勇敢、坚的感觉。我再引导陈先生从黑少年及朋友的角色观看童年的陈先生(这里运用了感知位置,PerceptualPosition)。他们亦同时感受到这份感觉。特别是黑少年,内心更产生惊恐的感觉。我再引导陈先生讲出他现在对自己的信念已改为:'我是个有能力,可以控制环境的人。'

  跟进:

  治疗后一个半月陈先生表示已再没有那幅图像及批评的声音出现。他感到更加身心合一。

  部分整合技巧(VisualSquash)是能够使自己身心合一的其中一个重要技巧。现在,我把这个技巧的步骤节录如下:

  1.找出茅盾的行为。

  2.邀请茅盾的行为化作一些像征性的影像分别放在左右手掌上。

  (例如勇气的行为部分可以是一个将军,害怕的行为部分可以是一只乌龟)

  3.询问左右手上的影像,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什?。

  4.一直问下去,直致他们给予你的背后动机是一致的。

  5.多谢你的潜意识,并且让他们明白他们本来都是一体的。

  6.此时双手应该会自动合在一起。合起来的同时,容许把两个影像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影像。

  7.把新的影像慢慢放入心里,并且深呼吸,想象影像与身体合而为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