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杂谈  >    内容

走出内心的恐惧 普通人也可成为天才

作者:佚名|文章出处:hri.net.cn|更新时间:2009-12-26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没有局限在自我的需要中

  一个人是被我们成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他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一些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拓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莫扎特、达芬奇、迪斯尼和爱因斯坦是众所周知的天才。你,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那么,是什么令你卡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又是什么令天才成为天才?

  享有全球声誉的美国NLP大学执行长罗伯特·迪尔茨在其课程即“天才的策略详细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NLP全名是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翻译过来即“神经语言程序”,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身心灵模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流派,NLP的理念是,卓越人士的身心灵模式和普通人的身心灵模式不同,而普通人可以通过模仿卓越人士的身心灵模式走向卓越之路。

  NLP这一流派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两名创始人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通过研究催眠大师埃里克森、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和完形治疗大师皮尔斯而发现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身心灵模式。

  NLP以操作性强和见效快而著称,在短短几十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导师,罗伯特-迪尔茨被公认为是其中最富有创造力、贡献最多的导师,这也是现年53岁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授课。

  在课程中,他一直强调一点:“是什么不同导致了这一差异(Whichdifferencemakethisdifference)?”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天才和普通人存有差异,是什么不同点导致了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第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天才状态和糟糕状态,是什么不同点导致了我们形成这两种不同状态?

  发现了这些差异,我们就可以学习天才的策略。不过,我们并非无中生有,纯粹去模仿天才,而是通过模仿天才们的身心灵模式,帮助我们自觉地将糟糕状态转化为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最佳状态。

  迪尔茨总结过很多天才的身心灵模式,并对莫扎特、达芬奇、迪斯尼和爱因斯坦这四位天才尤其感兴趣,这次课程的目的便是帮助学员掌握这四位天才的策略,并学会作为一个培训师如何帮助个案掌握天才的策略。

  迪尔茨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我和灵魂这两部分。自我关注的,是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需要,它一直在喊“我要什么”,这种需要的另一面是恐惧,即自我觉得我必须得到什么,否则就会死去,而灵魂是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它关注的是整个存在,它总伴随着一种使命感。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其核心在于,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他们一直保持着灵性的通道。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会常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存在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对此,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有精彩的描述: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这一道理或体悟,差不多每一个天才都有类似论述,譬如莫扎特的说法是:“我真的从不曾研究或追求创意……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他还描绘自己创作音乐的过程说:

  我不知道它们何时出现,怎样出现,也无法强求。那些悦人的欢乐留在我记忆中,我也习惯了像被告知的那样,任由它们蜂鸣……这些点燃我的灵魂,只要不被扰乱,我的主题会自行扩展。

  玛莎-格雷厄姆和莫扎特的论述非常迷人,但普通人如何模仿这种天才的策略呢?在课程中,迪尔茨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练习:

  1)在后设位置(最初谈话位置),培训师询问个案,他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状态是什么,而他又能想到一个最佳状态又是什么样子。

  2)进入到“最佳状态”的位置,帮助个案沉浸在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最佳状态中,并问个案,在这种状态,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身体有什么反应。

  3)退回到后设位置,询问一些必要的问题。

  4)让个案进入“问题状态”的位置,培训师帮助个案沉浸在自己的问题状态,并问个案,在这种状态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身体有什么反应。

  5)退回到后设位置,询问一些必要的问题。

  6)让个案重新进入“最佳状态”的位置,并带着在“最佳状态”的体验,走进“问题状态”的位置,发现这两种状态的不同,然后化解问题状态,从而找到将其转化为最佳状态的钥匙。

  迪尔茨为一个女学员做练习时,这个学员的体会是:“我感受到,在不同的状态,有两个不同的声音。在最佳状态,有一个更高的能量从我头上传来,声音是‘只要努力,梦想一定会实现’,而在问题状态,一种恐惧从我的腿下升起,那时我就会担心别人的看法,而一旦别人没有认可我,我的恐惧就会更加严重,这时我会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做。”

  当迪尔茨让她将最佳状态带入问题状态时,她发现,在这种情景中,她不必担心别人的看法,恐惧会烟消云散,问题状态转化成了最佳状态。

  对此,他说,几乎总是恐惧将我们卡在自我中,而不能打开灵性通道。在不同的问题状态中,恐惧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便是化解问题状态的钥匙,一旦发现这个钥匙,就可以打开那个通道。所以,“不是用拿掉‘坏我’,不是用‘好我’消灭‘坏我’,不是消灭与挣扎,而是接纳和转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