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百科  >    内容

表像系统的元素

作者:佚名|文章出处:网络|更新时间:2010-01-22

  ◎ 表像系统的元素“感元” ︰(modality)

  NLP的假设前题:

  我们透过五官来摄取所有的资讯。

  人们是对他们的现实之图做反应,而不是对现实本身。

  人类的每个脑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头脑不会只是坐在那儿想。我们会主动地探索现实,知觉是由内往外的。当我们在找寻那些我们有兴趣或觉得重要的东西时,我们会强化脑中某些神经的联结,而弱化其他的。我们只会被有兴趣的东西吸引。自然界的东西并不会自我贴标签,是我们将其贴上标签的。

  人类由五类“感元”形成的“内心储忆”,强弱各有不同,你或许可以把它们看成是构成我们经验的成分(ingredients)。

  我们的“内心储忆”,是经由五类感觉器官而测得的,换句话说,我们对周遭的认识,是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而传送的讯息。

  因此任何存放于内心的经验,就是透过这五种感官,其所传送至脑子的讯息就称之为“感元”,其中以“视、听、触”三种感元为主。

  模仿一个人的“内心储忆”,必须知道每种“感元”成分的精确用量,就能有同样的“内心储忆”感受,如果你完全按照他的行为,就能够做出和他完全相同的结果。

  当我们想改变对某事物的看法时,就得改变下列二者:

  第一是“感觉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内心储意。

  第二是“行为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 感元的组成单位称为“次感元”︰(sub-modalities)

  在我们大脑内贮存的个人经验记忆,由一些基本的元素组合而成。分为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内嗅觉和内味觉。这些内感元的细分叫做“次感元”。

  任何我们以感官可以在外在世界做的差异,我们都可以在内部重现之。而去呈述的细部我们称之为“次感元”。

  “次感元”是大脑储存资讯的方式,即相对于感元(感官),于其下更详细的区分。如以视觉经验来讲,视觉影像的亮度、对比、位置、清晰度和大小…等,都可以说是该经验的“次感元”。

  “次感元”是“感元”的更小的基石,也是画面、声音及感觉更完整的组成要件,“次感元”就是把“感元”更微细的划分,这是构成任何人经验的最小且更精确的单位。它们也是让每个经验间,有差异的要素。

  我们的“希望”、“信念”及“记忆”,都有它的“次感元”结构。而这也是我们以此来赋予它意义。然后我们对它才有感觉。

  了解“次感元”能给你对自己的经验,有更多的选择。“次感元”让我们可以更加掌握我们的“主观经验”,因为我们可以随时修改它。

  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某资源的状态中的相关或重要“次感元”,你就可利用此模式来调整低资源状态的“次感元”,使其立即改观,知道如何使用“次感元”,等于知道如何掌握自己大脑的运作方式。

  当我们以改变“次感元”来改变经验的结构时,其意义也会跟着改变,而当意义改变时,我们的“内在反应”也会改变。

  有些特别的“次感元”改变,会特别对你的“内在经验”有强烈的影响力。这些我们叫做“关键次感元”。

  “次感元”另外还可分为“切身的”或是“无关的”次感元。

  “切身的次感元”画面就是你身历其境,是当时你本人就在现场看、听、摸周遭的一切。

  “无关的次感元”画面就是你冷眼旁观,像是在看电影似的,观看自己在画面里的一切活动。

视觉次感元 听觉次感元  触觉次感元
□是结合的或脱离的 □立体声或单音的 □感受位置
1.颜色(彩色或黑白的) 1.说话声或一般的声响 1.强度(强或弱)
2.有框的或没有框的    2.发声源(来源) 2.重量(轻或重)
3.移动(是动画或是图片) 3.内容 3.压力(软或硬)
4.景深(平面或立体画面) 4.方向 4.压力源
5.速度(比正常快或慢) 5.声调高低、音量大小 5.延伸(范围多大)

6.位置(左右、高低、上下)                             

6.音色 6.表面(粗糙或柔顺)
7.距离(远或近) 7.音速快、慢 7.质感、温度的改变
8.明亮度(明暗之对比) 8.节奏、韵律 8.时间久短、频率
9.清晰度 (清晰或模糊) 9.持续时间(连续或中断) 9.呼吸状况(速度)
10.特定焦点(聚或散) 10.距离 10.肌肉张力(松紧度)
11.透明度(透明、不透明) 11.口气 11.震动(有无震动)
12.观看角度(正斜)  12.清晰度 12.是否疼痛,状况为何
13.画面数目 13.声音是否独特(特点) 13.动量、方向、速度。

14.画面大小、主体大小                  

14.是否有嘈杂度 14.尺寸及形状改变。
15.是主角或配角 15.有无特殊字眼 15.体内或体外
16.有无特别感受 16.有无特别感受 16.有无特别感受
17.还有无其他的 17.还有无其他的 17.还有无其他的

   ◎ 注解:

  视觉次感元:

  光亮度、大小、颜色、距离、清晰度、位置、对比、动或静画、全画面或有框架、速度、跳动或连续、光的角度 。

  3.移动(是动画(像电影)或是图片(幻灯片))

  7.距离(自己与画面之距离,.自己与主体之距离)

  10.有无特定焦点。(焦点是否对正某一特殊目标?)

  14.画面大小。(是真人大小亦或不是?)

  16.有无特别感受。(给你什么样的特别感受?)

  听觉次感元:

  来源方向、距离、速度、音量、声调、清晰度、位置、拍子、对比、持续或间断。

  2.发声源。(是你在对别人说,还是在听别人说?)

  3.内容。(你说了些什么特别的亦或是听到什么特到的?)

  4.方式。(你是如何说或如何听?)

  5.声调、音量(高或低、大声或小声)

  6.发声位置。(声音来自何方及声音的距离)

  7.音调(间接或连续、音调变化有无抑扬顿挫、音质变化柔软或粗糙)

  8.节奏(正常或不正常、声音快或慢、连续或间断的)

  9.持续时间。(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

  12.清晰度(清楚或压抑的)

  14.是否有嘈杂度嘈杂度。(声音是和谐的亦或是嘈杂的?声音变调?为何变调?是否有回音?)

  触觉次感元:

  压力、位置、范围、强度、温度、频率、期间、形状、粗/滑、重量 。

  7.质地的改变。(质地是否有变?是粗糙亦或是细致?)

  9.呼吸。(呼吸方式为何?如何开始?如何结束?)

  12.是否疼痛,状况为何。(疼痛位置、急痛或缓痛、冻痛或灼痛)

  13.动量、方向、速度。(有无移动?如果有的话,方向为何?速度为何?)

  14.尺寸及形状之改变。(大小及形状有无改变?)

  ◎ 透过“改变次感元”来学习或改变“内心储忆”的技术:

  我称它为作自己的导演,为自己导一部精彩的人生大戏。

  “世事的好坏,全看你怎么想”……莎士比亚

  此透过“改变次感元”来学习或改变反应的技术,对于心绪产生问题的朋友有很大的疗愈力量。

  要把心境中负面的影响“改变”,就像是一个导演“改变”拍摄角度、音乐的音量和型态、人物移动的速度和距离、画面的色彩和画质,以达成影响观众的效果,你也可以用相同手法引导你的脑子,产生能助你达成最高目标的心境及行为。

  ◎“结合”及“脱离”心态︰(Association&Dissociation)

  “结合”心态与“脱离”心态是大不相同的。

  “结合”与“脱离”如以中国话意译,可看为“身历其境”与“置身事外”。

  当我们“结合”入某项经验时,即意谓着,我们真正感觉及享受到那经验的所有细节。另一方面来说,当我们“脱离”某项经验时,我们就是与那经验保持距离并切断对它的任何感觉。

  在NLP里,你常会被要求“结合”入某项经验,这即意谓着,你要假装好像透过亲眼再度看到记忆中的那段经验,假装你是确实在场,并经历所有的感觉、声音、味道、及画面。要让人“结合”入某项经验,你可以问他:

  看到你所看到的。

  听到你所听到的。

  感受到你所感觉到的。

  当你运用次感元去回想一件经验中的事件,当你在经验中,你以你自己的感官所感受的情况为“结合的”。当你是“结合的”心态则感同身受。注意一个“结合的”心态是当下的,你的身体可能会“往前倾斜”。

  对一个愉快的经验用结合的技巧,把自己身历其中可以强化其感受。

  “脱离”是当我们要对某一情境保持冷眼旁观及对其所会引起的感受保持距离时,采用之方式。当你是在“脱离”状态时,你会自己在那情境中,就像在电影银幕中看到自己一样。与某一回忆“脱离”,会大量地消除你对那回忆的感受之强度。当你要某人“脱离”时,你可以跟他说:

  看着你自己在做…..或成为……..。

  你与所观察的画面的距离越远,“脱离”的程度就越强,在有些案例或创伤中,你可能同时会要求距离与一些高度。所以你可以说:“请从一个安全的距离及高度,俯视这情景”当你改变看某事的角度时,你会自然地注意到某事已改变了。

  当你在经验外,你以某一距离外看你自己则为“脱离”。当你是“脱离”心态则感受力弱,甚至感受不到。注意一个“脱离”心态时,你会感到有点距离,并有一种反省的心情里,你是客观且就事论事,检讨过去;策励未来。“脱离”心态是脱离当下的,你的身体可能会“往后靠”。

  对一个不愉快的经验用脱离的技巧,把自己置身度外可以弱化其感受。

  日常生活里,是随时在“结合”与“脱离”。然而,问题是有些人经常“结合”入负面的心态而无法“脱离”之。有重大创伤经验的人,尤其如此,经年累月“结合”于负面的经验。你现在已学会如何由“结合”转移为“脱离”,以便得到心境的改变,并能经常保持在正向的心态中。

  活用“结合”与“脱离”心态,p能够自在地游走于两者之间,你会得到很大的情绪解放及学习空间。

  ◎ 何谓“叠合”的方法?(overlap)

  它的意思是如果你是“听觉型的”,就能利用“听觉”最快地抓取经验,最容易记住当时所听到的。由此可以勾起你的“内心储忆意”,然后透过“视感元及触感元”,便能让你想出当时的画面及感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