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种叫做NLP的学问火了起来: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书畅销了,一看内容,原来是某位NLP名家写的;一位一向对孩子的“不听话”深感头疼的妈妈变得淡定了,一问,原来报读了NLP亲子课程。
NLP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神奇学问,和亲子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近日,笔者有幸认识了著名NLP导师张国维博士,聆听了他对NLP的介绍,他本人学习和讲授NLP的心路,以及NLP技巧如何造福于每个家庭的讲述,深受启发。
从沮丧的父亲到NLP传道者
张博士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美国威斯康辛洲大学(UW) 硕士毕业。二儿子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攻读计算机博士,并获得USC的4年奖学金,约值港币100万元。小儿子亦是以全A成绩获美国加州大学(UCLA)录取,并获得每年约20万的奖学金。
很多人都羡慕张博士,向他请教教子真经,殊不知,作为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在接触NLP学问之前,张博士竟是一个在孩子面前束手无策,甚至可以说是沮丧无奈的人。
张博士一度与三个孩子的关系很差,跟大多数的父母一样,责备和训斥孩子,对他来说并不少见。他认为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应该做的事情,自己的父母曾经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他常常很强硬地要求孩子们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管孩子们是否愿意。
但他发现,对孩子越责骂越没有效果,而越没有效果就越可能给予孩子最严重的责骂,其结果就是孩子们的反抗不断升级,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差,以至于严重影响健康、影响睡眠。这是因为糟糕的情绪会使身体会进入一种紧张的状态,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人就非常容易生病。
曾经有一段时间,张博士因为工作的压力加上孩子的问题经常吃头痛丸、看医生,严重的时候感觉心都快跳出来了,整个脸都是痛的,不能吃固体食物,牙齿都软软的,他以为是牙齿出了问题。他去看医生,医生提醒他压力过大、血压高、胆固醇高,建议他不要再工作了,放过孩子。
但他又怎么能放过孩子不管,放下工作不做呢?他越担心就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担心,整个人都简直要崩溃了,曾经一度起了自杀的念头,很颓丧、很灰暗。
幸运的是,他接触到了NLP,了解了自己的行为,明白孩子们生存的环境已大大改变,对类似自己父辈那一种责骂教育的理念根本无法接受。要挽回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必须停止责骂训斥。
在NLP的理念引导下,他开始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自己,尝试跟孩子建立更亲密和谐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有点不习惯他的新行为,不知道怎么反抗他。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光,他调节好了健康,处理好了情绪,掌握了与孩子们有效沟通的技巧。一切都开始好转,他逐渐成立一位游刃有余的父亲。
NLP可以帮助父母建立正面的思维
NLP的英文全称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即身心语言程序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和身体语言的学问。
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观点,人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既可以建立关系,亦可以破坏关系,而一切卓越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及思维模式,正是这些模式决定了他的卓越。
NLP就从破解成功人士的语言及思维模式入手,独创性地将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行译码,进而发现人类思想、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规律,将其归结为一套可复制可模仿的程序。换句话说,NLP就是模仿卓越,模仿有智慧的人的思想行为情绪的一门技术。
NLP对改善亲子关系有什么帮助呢?张博士说,NLP是一门正面心理学,可以帮助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言行建立正面的思维,而不是动辄产生负面的评价。提倡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了解孩子有那样的行为是正常的,甚至是值得赞许的。
比如,孩子看到一杯茶觉得很好玩,把玩了好半天。一个没学过NLP的父母可能会开始生气:一杯茶有什么好玩的,你肯定是在找借口不做事!而一个学过NLP的父母会怎么做呢?他会问孩子在茶里看到什么了,会跟他一起去好奇,一起去了解,那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很爱他,就会很乐意跟交流了。
如果孩子觉得很好奇的时候你却骂他: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不就一杯茶吗,放着不许动!那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爱他。这就是说,父母应该把自己放在跟孩子一样的位置,而不是把自己放得很高,把孩子放得很低,把他们自以为是的“爱”给孩子。
再比如,孩子做功课做得慢,不了解NLP的父母可能会直接骂他懒,但孩子有可能只是不会做题,担心做错,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他一顿,孩子只会觉得委屈、惊慌,更加不愿意做,情况就更糟。
现在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是小孩子,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需要自己的指导,然后就把他们自己作为大人的行为强加给孩子,完全没考虑到孩子并不能接受这样一些思想或行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要有耐心,有体谅孩子心情的能力。
教育孩子之前,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张博士说,很多时候,父母无法和孩子沟通,是因为没有先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或孩子的情绪问题。须知,当父母自己情绪很糟糕的时候去跟孩子沟通,大喊大叫张牙舞爪不可避免。
而孩子的愤怒和伤心就会相应地被激发出来,他要保护自己就只能跟你对抗,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当孩子的情绪很糟糕时也一样,他已经像个火药包,需要发泄,你却要讲大道理,他又哪里听得进呢?
所以,NLP的角度看,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处理好“情敌”——情绪的敌人,愤怒、悲伤、恐惧、紧张,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不能教育好孩子。试想一个面露青筋,满身肌肉紧绷的父母,孩子看了就害怕,都没开始讲就想跑了,哪还有什么亲和力可言?
要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爱 有的父母会说,自己也想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但孩子的对抗反应常令自己一下子就失去了耐心。张博士回答说,为什么孩子会对父母有这么多的对抗情绪,其中的关键因素是父母未能使孩子明白,父母的行为是一种爱。
比如,孩子不想做作业,父母如果直接骂孩子懒,那孩子就会很失望,很害怕,这时候就应当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去选择,是现在做,还是吃完饭再做?要不要妈妈和他一起做?这题有没有另外的角度?有没有另外的方法?等等,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是跟我在一起的,是爱我的,就不会对抗妈妈了。
换句话说,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当然,尊重孩子不等于尊重错误,太小的孩子不能太宠,如果太宠,就可能没有立场。
张博士指出,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她的爱,教导的行为要富于弹性,要灵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因为孩子在不断地学习、变化。比如,父母赞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你会自己刷牙啦,真棒!”孩子会很高兴,但同一句话说给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听,就不合适了。
通常,从孩子七八岁开始要留意他的变化,到了十三到十七岁中间,孩子对尊重的需要就远比小时候强烈。另外,对一些父母来说效果很好的技巧,对另一些父母可能就不一定适用。
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 张博士说,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会对别人没有信心,对父母也没有信心,不信老师,不信其它同学,于是就变得很被动,就会变得很爱发脾气借此保护自己。他会逐渐对别人产生疏离,越疏离他就越失去耐性,越不爱自己,觉得自己没有生活价值,应该痛苦。
他会因此不断去捕捉这样的证据,证明自己是有问题的。当妈妈给他过生日,他就会想这是不是妈妈故意做一场戏给他看,因为自己并不可爱,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当爸爸妈妈很晚都不回家时,他会认为爸爸妈妈太不爱他了,却不会去想:爸爸妈妈可能是工作太忙,太累了。
甚至,他会把爸爸妈妈很累这一点也看成是自己的过错——比如是因为要供自己读书——然后继续捕捉类似的行为。当爸爸妈妈放假带他出去玩,他有可能会认为这是爸爸妈妈企图弥补过失,他会故意不参与,令爸爸妈妈生气,从中觉得自己有能力控制父母。
上述种种这些行为会造成恶性循环,越不接触别人就越孤僻,越孤僻就越不开心,父母见他不出声也就不和他沟通,情况越来越恶化。
所以,对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要有更多的换位思考,不要以为把自己希望给予孩子的东西给予了孩子,就叫爱,而应该尽可能去理解孩子最想要什么,否则孩子是不会买账的。
举个例子,吃饭的时候,主人点菜点了一条鱼,很合主人的口味,于是主人就会觉得这一顿客人吃得不错,可事实上客人有可能并不喜欢吃鱼,他就会觉得这顿饭很不如意。那么,实际上这就是一次失败的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