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NLP技巧 | 隐喻告诉你,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作者:凰兮|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0-08-18

  01

  前几天,又听到嫂子抱怨侄子挑食。

  侄子今年6岁了,只爱吃肉,不爱吃蔬菜,跟他讲营养均衡的道理,完全没用。每次又是哄又是威胁地,他才肯不情不愿地吃下几条青菜。

  类似的烦恼,不少家长都曾遇到过。

  自己对着孩子念念叨叨,结果孩子一个字都听不进去。结果往往闹得,我们自己恼了,忍不住教训孩子,于是孩子也发脾气了,整个家顿时变得鸡飞狗跳。

  讲道理孩子听不进去,我们可以换什么方式呢?

  NLP心理学中,有个名为“隐喻”的技巧。

  隐喻,是艾瑞克森催眠疗法常用的一种语言模式,能直入孩子的潜意识。

  即通过类似比喻等方式,在孩子大脑里形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图像,令一些相对深奥、抽象、难以理解的道理,更能到达孩子的潜意识。

  一般来说,隐喻技巧,大致有三个,分别是:打比方、说故事、表演和体验。

  02

  打比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喻。

  比如,如果不想学习,但你不晓得怎么把孩子的真心话套出来,那么可以这样跟孩子说:

  “学习对于你来说像什么?”

  等孩子回答之后,再问:“XX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XX指的是孩子所说的像……的事物)

  接着问:“XX对你来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最后问:“如何让XX既有你说的那些好处,又能避免那些不好的地方呢?”这里的关键是,最好重复孩子刚才说的话。

  如此一来,基本就能了解孩子的想法,还能给予他一定的启发,引导他明白该如何去做。

  有这么一句话:“人不能说服任何人,人只能自己说服自己。”

  而我们,也往往更愿意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一些道理,比直接讲大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03

  说故事,顾名思义就是给孩子讲一些“故事”,可以是名人故事、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真人故事等等,甚至还能即兴发挥,自己编一个故事。

  不仅寓教于乐,也能让孩子增长知识,例如《白雪公主》就告诉我们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等等。

  拿侄子挑食这件事作为例子。

  嫂子他们的应对方式,是把肉做成甜的,青菜做成咸的。因为侄子不喜欢吃甜,只喜欢吃咸,所以用这种方式强迫侄子多吃青菜少吃肉,搞得这孩子顿顿都满脸不高兴。

  其实,遇到孩子挑食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编一个故事。

  比如孩子想要尽快长高,就跟孩子说:“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能长这么高吗?那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吃青菜吃得多。”

  类似这样的,讲自己的个人经历的故事。

  又比如,孩子在吃青菜这件事情上耍赖,跟你说什么“早上吃了青菜,中午也吃了青菜,早上和中午加起来已经吃够了,晚上就不用吃了。”

  你可以做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分成两份,然后跟孩子说:“爸爸吃这一份,妈妈第二份,你就吃第三份吧。”

  然后在孩子质疑怎么没有第三份的时候,跟孩子说:“爸爸这是这一份,妈妈是第二份,加起来不就第三份?”

  用孩子的逻辑讲故事,打败他们自己。

  04

  表演,就是把单纯的道理,变成生动的“舞台剧”。

  不一定是得我们亲自去表演,可以是看电视、看视频的途中跟孩子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当然,时间必须控制好)

  比方说,在跟孩子一起看诸如”司马光砸缸“之类的益智类短视频的时候(前提是孩子事先不了解具体内容),可以边看边提问:

  “如果你看见有小孩掉进水缸了出不来,你会怎么办呢?”

  孩子可能会说“自己也跳下去”或者其他。

  这时,我们可以试试询问:“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孩子又回答,然后我们继续重复:“还有呢?”

  一直问到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了。”

  这个方法可以让孩子多开动脑筋、多思考,有助于拓展思维。

  而体验,就是让孩子自己演。

  在体验一个角色的同时,往往能在潜移默化地懂得一些道理,学习到一些技能。

  比方说,让孩子试一试做一次“爸爸”“妈妈”,体验上班、工作、做饭、洗衣服等等的事情,引导孩子了解该角色需要承担的责任,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05

  其实,我们所下的决定,99%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

  而在实用心理学里,隐喻能够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往往会比单纯的语言,更能跟我们的右脑沟通,也就更接近潜意识。

  所以,隐喻可以说是一种和潜意识沟通的强力工具。

  如果我们能够巧妙运用,将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启发性。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些实用心理技巧,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欢迎关注我们,学院君会持续分享一些干货,与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学,运用心理学。

       ……

  作者:凰兮,一个爱听故事的撰稿人。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wisdom-bank)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NLP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