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拆掉思维里的墙(下篇)

作者:黄启团|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1-10-26

  亲爱的各位读者朋友,今天要和您分享的,是黄启团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系列连载文章下篇。文章字数3400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上篇戳这里阅读》

  01

  第一种方法,就是提升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安全感就和它有关。

  一个自我价值低的人,会有一颗玻璃心,做事知难而退,只想躺平。而自我价值高的人,会对自己信心满满,不会觉得一件事情做不好,就是自己这个人有问题,也不太会在意他人的看法。

  如果想拆掉思维的墙,提升自我价值是一个方法,当安全感够了,你才有胆量去拆掉一些墙。由于篇幅有限,这篇文章就不展开如何提升了,大家可以去我的其他文章里阅读。

  除了提升自我价值之外,还有哪些拆墙的方法呢?我们要先看到限制性信念的两大表现形式。

  一、合理化:

  合理化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合理化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欺骗。

  讲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从前有个人叫皮莱,很喜欢喝酒,他的太太对他这一点好不气恼。

  有一天,他又喝了点小酒,回到家里,一下就被太太闻出来了。皮莱很怕老婆,他看到她撸起袖子气势汹汹地走过来,吓得撒腿就跑,他想到太太比自己魁梧很多,就一个健步钻到床底。

  太太钻不进来,就在床边大喊“你给我出来,你是男人还是老鼠?”皮莱说“老婆大人,我不是老鼠,我是一家之主,我想躺哪就躺哪,床底凉快得很,我喜欢这里。”

  在座各位想想,床底是他喜欢待的地方吗,那仅仅是他唯一能待的地方。这就是合理化的故事,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不如意,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避免心里更加痛苦,通俗来说就是阿Q精神。

  合理化也有3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叫酸葡萄式:

  大家都听过狐狸吃葡萄的故事,狐狸摘不到葡萄后就安慰自己说葡萄很酸,一点都不好吃,幸亏自己没吃到。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这就是酸葡萄式。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个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这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当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一种心理。

  第二种表现:甜柠檬式

  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一直往前走,这时它找到了一只柠檬,咬了一口,酸死了,但它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真甜啊”。

  就像有些人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有时我们也会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

  如,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嫁给木讷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适当运用能协助我们接受现实,过分使用会妨碍我们追求生活的进步。

  “甜柠檬”与“酸葡萄”都是合理化的相反应用,前者是美化已得到却不满意的,后者是丑化自己得不到的。合理化的表现形式除了这两种,还有第三种:

  第三种是推卸责任:

  指把自己没有达到某个目标的原因归结为他人或环境,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产生的负罪感、内疚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比如A和B一起去饭店吃饭,在返回的途中,A突然发现手里的杯子不见了,然后就问B:“杯子怎么不见了,一定是忘到饭店里了,你怎么就不提醒我拿杯子呢?”

  当他意识到把杯子忘在了饭店的那一刻,内心是内疚和自责的,为了让自己不去体会这种情绪,就把“犯错误”的责任推卸到B身上,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自己的疏忽而产生的内疚和自责。

  以上就是合理化的3种表现形式。我们除了看到思维里的墙会用“合理化”的方式出现外,还可以怎样识别它呢?

  那就是非理性信念。

  我们前面说到,决定人们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就是“信念”。有一些信念是会让我们受苦的,艾利斯把这种让人受苦的信念称为“非理性信念”。

  什么是非理性信念?简而言之,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的、夸张的、绝对化的、完美主义的、缺乏清楚思考的、易引起负面情绪及造成困扰的荒谬想法,会让你的人生受苦的信念,非理性信念是前文提到的“限制性信念”的一种表现。

  非理性信念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①绝对化(demandingness):

  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持有这种非理性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或忧郁等情绪、行为困扰。

  比如:常常使用“必须……”、“应该……”等字眼,“我肯定不行”“周末我一定起不来床”“我不适合健身”。

  ②极端化(至阴至阳):

  即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些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同理,觉得自己一定可以也是一种极端,任何东西走向两极,都是对人生的破坏。

  ③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

  即凭借自己对某一事物所做的结果好坏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表现为:一方面对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做某件事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就是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另一方面是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其结果就是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的情绪。比如孩子迟到了一次,就说他总是迟到,孩子撒谎一次,就说他完全不守信用。被异性伤害过一次,就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等。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的信念有合理化和非理性的特点,那我们该怎样拆掉思维里的这些墙呢?

  1.如果你的大脑有类似想法,你要先能看见它

  请想象,如果你是一位乘客,火车车厢里有个小偷,但你不知道是谁,你的钱是不是有被偷的可能?你大脑中的信念和小偷一样,会偷走你人生中的很多可能性。

  但如果你知道谁是小偷,你的东西还会被他偷走吗?你看到他就会把包捂住,或者离他远一点,所以,怎么拆掉思维的墙,并不是和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对抗,而是看到它,这样它就“无处下手”了。

  2.改变信念,重新选择

  比如,我有个信念是我绝对做不了直播,如果我一直这样想,我就传播不了心理学,我的使命就没办法完成了。

  但是当我看到它,我就知道,原来这样会限制我的人生,我不要这样想,我就可以换个想法“我可以尝试直播”。

  3.践行你的新选择

  于是我开始尝试,先做几场看看,结果一试,就做了几十场,有了新的结果。所以践行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在践行中拿到好处,人也没法坚持一个新的信念。

  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自己看不到这些限制性信念怎么办?可以找别人看吗?当然可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可以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带你探索,不然你可能浪费更多人生。

  02

  一个人的世界跟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关,内在的世界越大,外在的世界就越大,你不可能赚到你认知以外的钱,如果我们能够拆掉思维的墙,我们的财富和人际关系都会越来越好。只要你的思想愿意开放,人生就有无数的可能性。

  如果你不愿意打开你的世界,你只能重复你今天的痛苦,世界无限,除非你自我设限。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共勉!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