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威尔史密斯掌掴事件背后,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些“真相”

作者:凯特|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2-04-21

  前些天上海女子因给快递员200元报酬被网暴自杀,我的心里就很不平静。

  那时候很多文章都在告诉大家,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也想过要不要写篇文章说,别轻易评判他人的人生,但迟迟未下笔,因为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即使我们能做到在互联网上不随意评判和语言暴力他人,可是生活中呢?子女因为父母的指责而跳楼,丈夫不堪妻子辱骂而身患抑郁,这样的事件已经不少了。

  要让我们做到不随意去指责、揣测和评判他人,需要一个人能够看到事情的真相,但是人们往往很难看到真相,这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是什么呢?

  这时候我看到了针对威尔史密斯奥斯卡奖上掌掴事件的一个实验,突然找到了背后的规律。

  01

  事情的背景很简单: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著名演员威尔·史密斯扇了主持人克里斯一耳光。

  一位叫洪黄祥的老师针对这个事情在班上做了个实验,还把它发到了网上,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首先,洪老师单纯陈述了这个事件掌掴的部分,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脱口秀主持人克里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拿威尔·史密斯老婆的光头开玩笑,引起了威尔不爽,威尔上台扇了克里斯一耳光。”

  说罢请全体学生举手表态是否支持威尔史密斯的举动。统计3个班的人数,大约是4成的学生支持。

  随后他播放事件的整个视频,学生们知道主持人被掌掴是因为调侃了史密斯太太因病掉发的事,史密斯无法容忍别人这样嘲讽自己的太太。

  这次,有9成的学生支持他的行为。

  洪老师问道:”嘲讽当然是言语暴力,但打人却是更严重的暴力,即便被取笑,我们不是应该在暴力外寻求其他解决方式吗?克里斯的言论是否构成侮辱还有待商榷,事后他说并不知道她是因脱发症才理光头的。史密斯没有给对方解释道歉的机会,直接诉诸暴力,是否恰当?”

  结果:支持者又降至了4成

  接下来,洪老师和学生说起史密斯的过往,他小时候常看到母亲被父亲打得浑身是血,从此他发誓要守护自己的家人。

  他的老婆因病掉发,曾经封闭自己,好不容易才在女儿的鼓励下走出来。虽然主持人可能是无心,也可能是蓄意嘲讽,但史密斯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人。

  结果:支持者又飙高到了8成

  洪老师继续告诉大家,这是奥斯卡94届以来第一次发生暴力事件,有上亿人目睹。主持人如果提出上诉,史密斯会面临6个月的牢狱之灾及至少10万美金的赔偿。

  这次结果:支持者变为了5成

  实验最后,洪老师没有再继续补充事件信息,而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已经让你们进行了5次表态,不管是反对威尔的掌掴行为,还是支持威尔的掌掴行为,在5次表态中,从来都没有改变过立场的人请举手。”

  这次举手的人,三个班连1/4都不到。

  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我们总觉得真相只有一个,而“眼见为实”,自己看到的那个就应该是真相才对,但往往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个面。

  比如有种图叫“两可图”,有两种可能性的意思。而现实生活中的真相,却不止两可,而是复杂多面的。

  看不到事情的全貌,除了会让我们线上网暴他人,还可能让我们误解身边的人,造成彼此的隔阂与关系的疏远。

  比如:

  家长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玩手机,觉得这个孩子真是一点都不爱学习,老想着玩;

  妻子在家忙得热火朝天,转头一看丈夫躺沙发上玩手机,瞬间很生气,说“你这个人从来没帮我做家务,一点都不愿意为这个家分担。”

  老板看到有的员工一下班就准时走人,觉得他工作态度不认真,应该是工作不饱和。

  但可能:

  孩子只是在用手机查资料;

  老公并不是不想帮老婆,只是以前帮了倒忙就不敢乱插手了,同时今天下班真的很累,而且,赚钱养家不也是在帮这个家分担吗?

  早走的员工,工作效率高,抵制内卷,也许是着急下班去上网课提升自己;而晚走的,可能在摸鱼打游戏,或者工作效率低。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看到全部的信息呢?我们是怎么把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又该怎样避免因为自己的理解偏差造成对他人的误解呢?

  02

  我们先来了解自己接收信息的方式。

  当我们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时,大脑接收的方式并不是“照搬全收”的,而是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而这个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又跟我们的性格、思想、情绪、价值观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同的人从外界听到同一句话时,才会有不同的解读。

  比如看到大海,A从小在内陆生活,就觉得大海很美丽;B曾经看过有人在海边溺水,会觉得这么汹涌的海浪怪不得淹死过人;C是个吃货,觉得海里的鱼一定很好吃。

  而一般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认为,其加工过程不外乎三种形式:

  1,删减;

  2,扭曲;

  3,归纳(一般化)

  那么,这三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具体怎么影响我们大脑的呢?接下来一一说明。

  删减: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每时每刻面对的信息是200万bps,我们的大脑根本没法同时处理完这些信息。

  所以,大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些庞大的信息进行删减。

  比如,你现在抬头看下窗外,你只能看到蓝天以及几幢楼房,但你仔细看会发现,天空上还有几朵白云,其中一朵是棉花糖形状,云附近有三只鸟在飞,第一只鸟的尾巴有一点白色,而再远处还有一架无人机。

  你会发现,原来还存在着那么多东西,可是你的大脑都把它们删减了。

  还比如你在看电影的时候,导演使用了大量精美的道具做布景,但我们往往只能留意到主角的表情及神态,有时还会忽视背景音乐的存在。

  删减可以帮助大脑节省内存,高效运作,但也有副作用,就像我们以前玩的“传声筒”游戏,小明说一段话给小红听,再由小红复述给小黄,等经过无数个人传给排最后的小华时,那段话早就“面目全非”了。

  这种删减的过程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我们意识不到。这才导致了我们在接触到一个事情的时候,容易做出不合理的评判,比如看到一个人没给老人让座,就说“他很自私”,但实际上他可能是位残障人士。

  扭曲:

  刚说到我们要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删减,在简化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就被扭曲了。人们会把这个信息扭曲成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视角。

  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明你看到的只是草绳,但因为曾经被蛇咬过,所以别人看到草绳还是草绳,但你会把它看做是蛇。

  通过大脑的扭曲,我们甚至会对事物产生和事实相反的认知,造成更大的误解。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给男朋友发信息,他好久不回,于是担心他是不是不爱自己了,是不是和别的女人在约会。

  扭曲会引发人们的情绪,让人爆发冲突,最终的结果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当然,扭曲不见得就是坏事,我们平时读一首诗,对它的含义进行想象,看艺术作品,在其中体会到了快乐、忧伤等,都是一种扭曲。

  需要觉察的是,自己的评判是不是扭曲了现实。

  一般化:

  一般化也叫归纳。

  当新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时,大脑会把它与我们原本储存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归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比如,你在平时和下属相处的过程中,判断他是个阳光的人。但有一天,他一上班就很丧,这和你平时归纳的信息不一致,于是你就猜测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大脑的这个功能能帮我们迅速发现事情发生了哪些变故。

  但是,归纳在帮助大脑处理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就是,我们归纳出来的信息,也许是错误的。

  比如:

  一个女孩被渣男骗了,于是她归纳出一个结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一个老师因为孩子迟到了,就说他是个爱迟到的人,总是迟到;

  一个孩子因为撒谎了,就被说成是完全不守信用,以后他说真话也不相信他了。

  但真相是,一个一直对你诚实的人,可能明天就会对别人撒谎。所以我们也看到了,我们接收信息时,无法做到完全真正的客观,我们所有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都是经过了我们大脑删减、扭曲、和一般化得出来的结果。

  那么,既然注定我们接受的信息会不真实,我们该怎么面对头脑中这些不真实的判断呢?

  03

  提醒自己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

  别妄做评判,别在还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轻信一方之言,轻易给出立场。这种行为放在网上可能会导致一条生命的丧失,承担刑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扭曲的事实必然带来扭曲的关系,这是痛苦的根源。

  找相反的证据

  比如有的家长会喜欢说,“我的孩子太贪玩了,从来不爱学习”。

  这时候就要问自己,说孩子不爱学习,可体育课他喜欢吗?体育课不是一种学习吗?手工课他喜欢吗?

  “老公从来不帮忙做家务”,一次都没有吗?还是偶尔帮过几次,但不顺你的意?

  “员工每次下班都早走,一点都对工作不上心”,他上班时间对工作上心吗?如果他连上班的时候都没动力,那到底是他的自主性不够还是你的管理有问题呢?

  别让评判变成固着

  评判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价人或事,只要有价值观,有信念就会有评判,评判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对于一个常人来说,评判没有问题,因为评判是头脑的主要功能之一。有了评判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评判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方向。

  评判是可以的,但让评判固化就危险了。

  例如,你与某人有商业上的合作,对方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按时付款,而你的价值观恰好是非常重视规则的,于是,你脑海中开始有了一个评判:"这人不守信用,信不过"。

  这种想法在当时没有问题,因为你需要根据对方所做的事来判断是否值得继续合作。

  但如果你一直坚持认为对方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就有问题了,因为事情是在变化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会变化,而你也会变化,同时,你的认知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很多时候,我们的评判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个信念,一个基于当时情况的看法,并不是事实,随着你认知范围的扩大,你也许会慢慢地看到更多事实。

  就像“好马不吃回头草”,就是一种固着。只是被一个异性伤害了,这辈子都不相信爱情了,也是一种固着。

  在洪黄祥老师的实验里,有1/4的人从来没举手更改过自己的立场,但是老师并没有表扬他们。

  因为他想告诉大家:我们除了要独立思考,还要敢推翻过往的认知,而不是圈地自证,为了维护面子,选择继续固执下去。

  “在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后,改变自身的立场并不丢脸。

  因为一开始站定了一个立场,而害怕丢脸不愿改变,找出各种理由否定更多真相的人,其实才是更丢脸的人。”

  我们常说觉察。

  这其实就是开始留意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未必就是真的,能让我们从偏颇的愤怒中解放出来,重新看到身边的人,以及那些我们不认同的观点。

  如果你依然继续带着许多的固着去看待这个世界,那就真的是给自己的生命设限了,要小心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筑成破裂的关系。共勉!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