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01
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前段时间有个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湛江富豪陈老板花两个多亿为乡亲建别墅,却遭到村里一些人的恶意破坏,政府介入后风波才暂时平息。
我不知道花两个多亿做好事的陈老板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但我的一位案主刘先生却真的被类似事件困扰了多年。
刘先生在我的《升级生命软件》课程上倾诉了他的烦恼。
他出生于农村,家里兄弟两个,他是弟弟。他早年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哥哥则一直生活在乡下。乡下生活很清贫,所以他经常在经济上资助哥哥。最近几年,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企业越办越大,生活也越来越好,车房都换了。
哥哥看到他这些变化,在为弟弟高兴的同时,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一开始刘先生会尽量满足哥哥,想着自己富裕了,多支持一下哥哥也是应该的。
但渐渐地,哥哥的要求越来越难满足了。有时候刘先生不得不拒绝哥哥的某些要求,哥哥不满的情绪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累积了下来。
有一年清明节扫墓,哥哥终于爆发。他居然当着所有家族成员的面,在祖先墓前数落刘先生,说他没良心,只顾自己享受,心中没有哥哥。
多年的付出换来这样的抱怨,刘先生委屈多过气恼。他跟哥哥大吵一架,并大叫:"从此以后,桥归桥路归路",下定决心不再理会哥哥的任何请求。
这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心里头却拧成了九九八十一个结——
毕竟就这么一个哥哥,自己住大房子开豪车,哥哥过日子却左右算计,还真是不得劲。可要是不计前嫌地帮吧,想想哥哥的那些抱怨,气就没法顺。
想着想着,刘先生的心就缠成了一团解不开的乱毛线。
也许有人说刘先生助人的方法有问题,是的,别人怎么对待你都是你教的。哥哥之所以对他的帮助抱怨不已,当然跟刘先生有关,《为什么好人没好报?》一文中我已经谈过。如果你想知道我会如何处理这个个案,可以找这篇文章来看看。
这里,我想借这个案例探讨另外一个话题。
你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对方不仅没有感谢,还对你挑三拣四,抱怨不休;
你勤勤恳恳工作到晚上十点,老板根本没给你肯定,反而是诸多批评,甚至指责;
你为伴侣准备了浪漫的烛光晚餐,对方看到的只有杂乱的厨房……
这些场景就像一个努力的孩子,已经考了98分了,可是得到的总是批评:"你为什么丢了那2分"?!
其实我们都是那个努力的孩子,不管怎么做,总会丢分。
大多数人习惯把目光投注于我们已经做到的,而不是我们没有做到的,或者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所以我猜,大家对刘先生的经历会很有共鸣。
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刘先生的哥哥"?
比如:
你是否对自己得到的东西视而不见?
你有没有对于那些没得到的或者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
你是否将身边人对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你是否特别容易看到周围人他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都应该去想一想:这样的代价是什么?
02
为什么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有的人似乎轻轻松松就能得到高薪,得到美满的婚姻;而有的人忙忙碌碌,苦苦挣扎却所得甚少。当然,这有社会制度以及资源分配等客观原因,但我想和大家探讨心理方面的因素。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它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没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残酷,但反映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原理叫"意之所在,能量随来"。就是一个人的焦点在哪里,他的注意力就在哪里;他的精力在哪里,他的收获就在哪里,人生也就在哪里。
就像电脑里的文件夹,你会把与文件夹名字相符的内容放进去。如果你把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没用",你收集的一定是一些没用的东西。相反,如果你建了一个名为"有用"的文件夹,你自然会收集对你有用的内容。
我相信很多女士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怀孕时,你会发现周围又很多孕妇。其实并不是当时怀孕的人特别多,只是因为你怀孕,所以你会特别关注那些怀孕的女士而已。
你专注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你不想要一个东西时,其实也是一种专注。比如,我现在跟你说,"请你不要想白猫",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没错,是一只白猫。
我不是让你不要去想白猫吗?为什么你偏偏想到了白猫?有趣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越害怕失败就越失败的原因,因为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精力就会在哪里。
一个成功的商人自然会发现赚钱的机会,而一个闹离婚的男人,他的眼中伴侣自然一无是处,面目可憎。
"马太福音"故事中的第三位仆人,看起来他是在用心保护财富,其实他聚焦的正是"害怕失去",当他的焦点在"失去"时,他自然会失去。
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我想,这也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的原因吧。
03
怎么才能得到更多?
根据上面的原理,要得到更多,最好是把焦点放在那些我们想要的事情上。
可是,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聚焦于负面是人类的本能。
丛林社会,那些把焦点放在危险和不足的人更容易活下来,当我们聚焦于危险和不足,就会神经紧张,对周围保持充分的警觉,这样更有利于发现危险存活下来。我们之所以活到现在,正是因为我们的基因里进化出了这样的程序。
可是,我们今天已经没有生活在丛林年代了,原来帮助过我们度过一次次危险的程序,已经成了今天生活的障碍。
生存,聚焦于危险和不足,会让人紧张、焦虑;生活,聚焦于当下和拥有,让人轻松、愉悦。如何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显然,是要从求生存的状态中出来,慢慢学会生活。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训练可以让我们做到这一点吗?似乎有点困难。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提升我们生存能力的,包括智力的提升。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越来越聪明。然后,当你聪明时,和你同时代的人也同样聪明。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处于资源不足的状态,要获得更多,必须与他人竞争。然而智力上的竞争通常只会激化矛盾,增加焦虑。看看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我们就会清楚这种竞争的代价有多惨重。
既然求生存的智力无法让我们获得更多和生活得更好,那怎么办呢?
从意识入手。
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核心内容。智力帮助我们生存,而意识是一种感受生活的能力。
面对同一个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有人认为这是最坏的时代;面对同一个人,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她看着你一笑,你只觉人生像一朵花满满的开放了。"
但有人会觉得:"跟这样的人相处,简直糟糕透顶"。天堂地狱一念之间,这一念无关智力与对错,只关乎个人的感觉与意识。
有时候无需提升智力,甚至无需提升你的技能,只需转换一下意识,就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包括物质和精神。
04
转换意识的两种方法
1.感恩
感恩是一种最好的意识转换方法。当你开始感谢你已拥有的,而不是抱怨你所没有得到的,你的焦点也会在那一刻发生转移,无意识中你就关闭了"无用"的文件夹,打开了一个"有用"的文件夹。假以时日,有用的东西自然会越来越多。
当你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你不仅会看到人间的真善美,还会吸引到更多愿意帮助你的人和机会。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因为你的感恩心生喜悦,从而为你提供更多的帮助与资源——你得到的当然会越来越多。
相反,当你抱怨时,你原本拥有的也会失去。本文开始那位刘先生的哥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刘先生那样,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去帮助那些抱怨自己的人呢?
要得到更多,我们可以试试从感恩拥有的一切开始。感谢现在拥有的一切!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表达真诚的感谢,特别是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无关宗教信仰,是人的一种高能量意识形态。
2.建立种子意识
让拥有的变成种子,才能生生不息。就像农民那样,把收获的果实留一些做种子,来年才会有更好的收成。这也是"马太效应"中主人为什么会给第一位仆人更多的原因,因为他能够让财富变成种子,长出更多的财富。
省钱不会变得更有钱,同样,吝啬爱也不会让你得到爱;只有把钱变成种子,把爱传出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因为只有钱才能生钱,爱才能引发爱。
有人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其实有一个前提,你面对的是最爱你的妈妈,除了妈妈,我想没有人喜欢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孩——何况你早已不再是小孩了。
如果一个人依旧像不懂事的孩子那样,处处会抱怨,只会让身边的人心生厌烦,远之弃之。一个不被身边人接近的人,如何让财富和机会接近呢?
这些年,我和我的很多学员,透过心理学的学习转换了内在意识,从抱怨转变为感恩,外在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人生日渐幸福丰盛。
但愿有更多人开始关注到意识转变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心理学。感谢你读完这篇文章,愿你从此以后越来越富足。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