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01
有一次跟一位朋友吃饭,聊到兴起他借着几分酒意对现在的工作发了一大通牢骚,感叹说还是怀念以前的某份工作,以及那时的团队。我问他既然原来的公司比现在的还好,为什么不回去呢?他叹了一口气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啊"。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学难题,据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曾用这样一个测试教育学生,他让学生去麦田中挑选一只最大的麦穗,但规则是只许前进,不准回头,而且只有一次机会。
有些弟子只走几步就摘下了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但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麦穗比他摘的那只更大,于是只好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类弟子则刚好相反,他们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但当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类弟子则比较精于计算,他们用前面的三分之二路程去判断大概最大的麦穗有多大,再从剩下的三分之一路程中选择跟前面所认定的标准差不多的麦穗,虽说这样选的不一定最大最好,但他们至少不会像前面两类弟子那样后悔。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两千多年,是因为它跟生活中的选择很像,让大多数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哲学难题,学生之所以会难,是因为苏格拉底设定了一个"不能回头"的硬性条件。
可是,生活中的难,又是谁为我们设下了"不能回头"的条件呢?
从小,我们就常听到一句话"好马不吃回头草",从字面意思是说,一匹马只吃前面的草,身后的草就算再好,也不再回头吃。
我没养过马,不知道好马是否真会如此。但我知道,很多人的确会这样做,有的人离开一家公司后,即使跳槽后找的工作并不如前一家,也绝不会回头;
关系也是一样,有的人因为一次小冲突,在情绪冲动之下离开了自己的爱人,就算以后遇到的每一位都不如前任,也决不会回头,原因很简单,因为好马不吃回头草。
02
不吃回头草的真的是好马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是在我们刚结束的"新物种"心理学大会上,一位学员分享的她对团长认知的变化。
"其实我一开始,挺讨厌团长的。
他在培养导师的时候,要求我们一定要用4MAT结构讲课,还用这个结构考核我们,我很反感。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风格啊,干嘛都要用这个结构呢,这样岂不是泯灭了学员的'个性化'?所以一开始我都在跟团长对抗,当时差点就放弃再来他的课程了。
后来毕业考试时我悄悄发现,他对每一位学员都很用心,按我的理解,反正考完试课程就结束了,也没团长这个导师什么事了,何必再伤精费神地给学员做那么多事呢?但我看到他不放过每一位学员可以进步的地方,这完全超出以往我对他的认知。
后来,等到我真的成为导师了,开始上台讲课时,我才发现团长教的那些方法的重要性,我才了解到为什么一定要用4MAT结构,因为4MAT能兼顾到不同学员的学习习惯。
如果我们都只按自己擅长的风格讲课,我们会失去3/4的学员,现在看来心理学的这些方法真的很有用,我差点因为自己的固执而错过了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
这是一位法学博士的心路历程,她一开始学习心理学时,带着她那经过无数次严格训练出来的超强大脑,对团长乃至心理学都有着非常多的评判。
为了让她放下那份固着,我还真的费了不少功夫,不过看到她如今的成长和改变,我觉得非常值得。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评判,这些评判根基于我们自身有限的认知基础,难免会有偏差。一旦有了评判,我们就看不到真相,从而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甚至让生命固化。
所以李尔纳说过,开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评判。
我暂时还不是开悟者,所以,我做不到"没有评判"。十多年前我跟国外的一些导师学习教练技术时,导师们都非常强调在教练的过程中不能有评判,要保持中正的教练状态,这样才能做到中立和客观。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知道,只要你一说话,就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一旦有价值观,就会有自己的标准,一旦有标准,就会有评判。
比如你想给对方一个肯定"这很好"、"很漂亮",但不可以,因为这就是评判,就连"不能评判"本身,也是一种评判。
因此,在教练考试中,很少有学员能合格,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评判"上,我也不知道当年我是怎样蒙混过关的,我所知道的是,就算是我今天做教练,也只能尽量保持中立,暂时无法完全做到没有评判。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对人对事,要中立客观,不要带自己的主观评判,这和教练技术的要求是一样的,但我们是普通人,不是开悟者,很难真正做到"没有评判"的境界。那怎么办呢?
03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评判。
评判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价人或事,只要有价值观,有信念就会有评判,评判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信念。
对于一个常人来说,我认为评判没有问题,因为评判是头脑的主要功能之一。有了评判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评判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方向。
所以,我认为评判是可以的,但让评判固化就危险了。
固化的评判叫执着,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把它叫"固着",顾名思义,就是"固化的执着",我更喜欢这个叫法,因为它更形象。评判的底下是信念,而固着的底下是限制性信念。
评判是根基于某一刻的认知和当时的价值观。
例如,你与某人有商业上的合作,对方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按时付款,而你的价值观恰好是非常重视规则的,于是,你脑海中开始有了一个评判:"这人不守信用,信不过"。
这种想法在当时没有问题,因为你需要根据对方所做的事来判断是否值得继续合作。
但如果你一直坚持认为对方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就有问题了,因为事情是在变化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会变化,而你也会变化,同时,你的认知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很多时候,我们的评判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个信念,一个基于当时情况的看法,并不是事实,随着你认知范围的扩大,你也许会慢慢地看到更多事实。
如果你还是执着于当年那点有限的认知所做出来的评判,那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当时那一刻,这跟生命在当时就已经死亡没有什么分别,至少某一部分已经死亡。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有些人25岁就已经死了,直到75岁才埋葬。
评判没有问题,但让评判固着就有问题。
对人一旦固着,在关系上,我们就失去了更多可能性,因为它会让真相扭曲,从而破坏关系。按照一个老旧的假设去认识一个活生生的人,你怎么能认识得了他呢?生命是流动的,影响生命的因素实在太多了,用老黄历去看待新事物,岂不是很可笑?
同时,固着也会让自己的生命失去流动性,变得僵化无力。
例如:有的人坚信"出门是危险的",所以对大千世界失去了好奇心,把自己几十年如一日锁在一个小城市;有的女性坚信"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于是对男性抱有敌意,难以敞开心扉去交往,从而让自己失去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因为当评判一旦固着,你已经认定了世界就是你所坚信的样子,从而对它彻底的失去了好奇与希望。
固着的评判会固化我们的人生,限制人生的可能性。既然固着的代价如此之大,那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04
首先,不要尝试与"固着"对抗,对抗固着本身就是一种固着。就像你焦虑你的焦虑,只会让你更加焦虑。
面对"固着",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当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固着时,固着就放下了,因为觉察会带给你更多选择,有了选择,你就自由了。
提升觉察力的方法有很多,当你执着于某一个固定的想法时,不妨问问自己如下问题:
1.产生这种观点是什么时候的事?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他变了吗?我变了吗?当你用这些问题拉宽时间的框架,你会发现,事情未必是你原来所认为的那样;
2.我是这样想的,对方是怎么想的?其他人又是怎么想的呢?智慧来源于多角度视野,当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时,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正在慢慢变大;
3.我仅仅只是看到对方所做的行为,凭什么推断他是什么样的人呢?当你可以把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身份"区分开来,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开始鲜活起来,他们不再是你所认为的样子,也许他们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我们有评判时,应清醒地觉察到这仅仅是这一刻自己基于有限认知所做出来的判断,它并非事实。
只有放下固着,让评判流动起来,我们才能聆听对方的声音,就对方的观点做出回应,这样才能开始沟通,双方也才能有良好的关系。
放下固着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经验它,看见它。它就会像枯叶一样掉落。正如你不能去对抗冬天一样,你最好去享受冬天,毕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冬天过后,春天也不远了。
05
"好马不吃回头草"其实就是一种固着。
当下对事情的评判是可以的,身后的草不够好,当然可以不回头吃,但如果后面的草已经重新长了出来,而且比前面长得更好,为什么不回头吃呢?
放着大好的草都不回头吃,这算什么好马?充其量只是一只笨马。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当然包括我们自己。苏格拉底的难题是因为有了"不能回头"这个条件,才显得那么难。
人生有些事情真的不可以回头,但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让自己回头,这些不允许就是一种固着。如果你依然继续带着许多的"固着"去看待这个世界,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设限,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
人生本来就有足够多的难题了,何苦再自己难为自己呢?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