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你以为的批评,只不过是一种抱怨

作者:黄启团|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2-05-31

  01

  我们都不批评,社会还会好吗?

  前几天有一位学员和我说起他的困惑,他最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新冠病毒的文章,尤其是一些传递负面信息的文章,比如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等,都会让他火冒三丈。

  但就在他想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时,又想到团长曾经分享过的印度地球村的理念:

  "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够美好,与其攻击和抱怨这个世界,倒不如问问自己,我可以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一想到这句话,他内心的不满就不敢表达。于是他问我:"团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停止批评和抱怨,这个社会还怎么进步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最近我们每天宅在家里,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疫情新闻,每当看到负面的信息,的确会有愤怒和不满的情绪。

  此时正是学习时,今天我们就借此来看看批评和抱怨的区别是什么?面对那些令我们不满的事情,我们又该如何批评呢?

  02

  批评和抱怨,有什么区别?

  就在前不久,湖北红十字会物资不到位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把矛头指向该红十字会的办事效率。在各式各样的批评声中,有一个人的声音最被人认同,就是韩红。

  因为她做慈善很多年,这次疫情她数次亲临现场,还捐了3000万资金,且成立过自己的基金会,她能够清晰了解地告诉大家,即便只是一桶泡面,也是可以做到公示的。她的声音,团长是特别认同的,为什么呢,稍后再为大家揭晓。

  但在这些批评的声音中,还有一些极端的声音,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攻击社会监管部门,如果任由这样的声音继续扩张,很可能会煽动大众的情绪,让更多的人一不小心变成了"乌合之众"。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就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描述过这种现象,他认为,如果大众聚集在一起,卷入了某种共同的情绪,是会失去理智及自己的判断能力,甚至变得蠢笨的。

  而在另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中也提到,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我们会针对让自己不满的人或者生活情境抱怨,即使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也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抱怨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可是,正如那位学员问我的那样,如果大家都不批评了,那这个社会还能进步吗?如果社会的进步需要批评,那我们又该如何批评呢?怎样的批评才不会成为乌合之众呢?

  我们先来看看批评和抱怨有什么区别。

  释义:

  批评: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指出你认为的缺点或者错误,并对缺点和错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批评不是指责、不是抱怨、更不是贬义色彩的言语攻击。

  从定义可以看出,批评是有条件的,需要你对接触的事件有一定了解,还要对同类的事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你才有能力加以比较和分析,评定其优劣。

  同时,你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才有资格指出缺点和错误,还要能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从这个定义来看,做一名批评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抱怨就简单多了,什么是抱怨呢?抱怨的解释:心怀怨恨,埋怨。

  从这里可以看出,抱怨是一种情绪,是因为心里有怨恨,然后去埋怨某个对象,把情绪发泄到具体的对象上,这种情绪或者行为,我们把它叫做抱怨。

  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曾对很多习惯抱怨的人进行过研究,发现爱抱怨的人容易以消极的方式行事,通常情绪比较负面。

  而且抱怨这种情绪还具有传染性,如果一个人听到周围的人抱怨、发牢骚时,大脑也会出现共鸣,因而产生不良的情绪。

  抱怨这种情绪会导致我们的大脑思维变得迟钝,就像《乌合之众》说的那样:一个人在群体中,一旦被感染了就会被卷入,如果长期待在抱怨的环境中,人还会变得愚蠢或麻木。

  那么,抱怨和批评之间的具体区别是什么呢?团长把它归为3点:

  1,批评是观点,抱怨是情绪

  在心理学的冰山原理中,把人的心理活动归为行为、应对方式、感受(情绪)、观点、期待、渴望等,批评和抱怨是在两个层面的,批评在观点层面,而抱怨在情绪层面。

  当然,一般人表达观点时难免带着情绪,但一旦带有情绪,你的观点可能就会失去意义。因为当一个人批评另外一个人/事时,本意是善良的,是希望对方能改变的。可一旦带了情绪,被批评的人马上就会进入到防卫的姿态。

  因为带有情绪的批评是具有攻击性的,而这种攻击性会启动对方的防御机制。这时,动机再好的批评对方也听不进去,甚至会引发争吵甚至战争。所以带有情绪的观点,会失去观点的意义。

  2.批评要对事件有所了解,且提出意见

  我们再看回批评的定义,前半句话,"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从这个前提可知,我们需要对所批评的具体事件有全面的了解,才有资格去分析和比较。

  以韩红为例,她亲自运营过基金会,且多次亲临武汉,她当然有资格对红十字会的效率提出批评,因为她对整个事情有专业的比较和分析,了解得信息更广,所以她才更有资格。

  但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并没有做过慈善,并不知道红十字会在面对那么多救灾物资时,具体有多少工作人员能够被调动,他们的反应能力到底有多快,如果由我们来批评,很容易就会变得人云亦云,甚至成为乌合之众了。

  再来看关于批评定义的后半句话,"对指出的观点和错误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次疫情面前,相关部门是否处理得当,我不知道,因为我不了解具体的事件是什么样的,我自己最大的企业也才200多人,我无法想象管理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有多难,所以这次疫情我无法提什么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但我分享个自己经营公司时的往事,以小见大。

  早在2003年的时候,团长就觉察到互联网对企业的重要性,于是我在公司建立了网络部。一开始只是建立网站,以PC端为主,由于互联网技术还没有普及,当时的网络部门是没法盈利的。

  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开会的时候,只要网络部门的管理者在提出需要资金支持的建议时,都会被我的一个搭档驳回,这位搭档会问:"这个部门赚钱了吗?你只知道花钱,什么时候赚钱了再说。"

  刚开始的几年,这位网络部门的总监总觉得很憋屈,但是从2008年开始,大家突然就知道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因为那一年网络部终于开始有了收益,这位网络总监终于扬眉吐气了。

  后来我又投资了另一家互联网公司壹心理,到今天为止,每天有数百万人通过互联网在这个心理学平台受益,而原来的搭档也没话说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你对某件事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时,你是否想过,你看见的,和对方看见的,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你所了解的资讯并不如当事人了解得多。

  当你明白这一点时,你就知道了,要批评某件事/人之前,你需要对事情有更多的了解。

  3.当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而产生的情绪,是抱怨

  地球不会围着某一个人转,有时候事情就是不会按我们所期待的发展,这时,如果你因此抒发了不满的情绪,比如对他人进行指责,你要知道,自己是在抱怨。

  而如果我们真的要批评某件事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持中立而不带情绪。

  如果你运用自己的专业以及合理的分析、建议对别人提出批评,这当然是一种贡献,这也符合了地球村的理念,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提出有意义的批评,而不是光抱怨的话,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明白了二者的区别后,我们在不满时,该怎么做才不会成为乌合之众呢?

  03

  怎样才能更好地批评?

  1、及时止损,兼听则明

  当你看到一些文章,或者遇到一些事情时,如果你感到愤怒,问问自己:"我之所以愤怒,是不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这是不是我的'抱怨'?",如果是抱怨,要小心,抱怨会让我们的大脑变蠢。

  所以在看到某些负面的新闻时,要提醒自己,不要被作者的文字卷进抱怨的情绪中,这仅仅是一个人的观点,不要偏信。

  中国有句古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法国社会学家托利得,也曾说过"智慧来自于多角度的视野",就是这个道理。

     2、批评前多了解

  当你想要批评某件事时,先问问自己,对这件事了解有多少。

  如果了解得不多,请停下来先了解更多的资讯,唯有这样,才让你有足够的资格去对比、分析,这样的批评才是有价值的。同时你要知道,那些伟大的批评家都是知识渊博的人,而不是一个固执己见,或者人云亦云的蠢人。

  3、别把批评变成攻击:

  做到以上两步还不够,在真的要批评别人时,不管是上对监管部门下对下属或孩子,请先觉察你的情绪。任何观点、角度只要带上情绪很可能就变成攻击了。

  小时候我们看武侠小说,特别敬佩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因为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人性中的善良之光。所以,当你对一些社会负面信息感到愤怒时,请先肯定自己的善良和勇气,只是光有善良和勇气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智慧。

  最后给大家送上一首网上的小诗:

  《观点的外衣》

  请留意,

  观点一旦披上情绪的外衣,

  就会变得面目狰狞,

  或者对外人身攻击,

  或者对内压抑自己,

  所以,接纳观点终究是观点,

  学会将观点和情绪剥离,

  这是一件于人于己,

  都功德无量的智慧。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当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批评,什么时候自己只是在抱怨,也就能够知道如何处理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了。

  同时宅在家里的时候,请记住那句话,此时正是修行时。与其天天沉浸在负面的新闻中抱怨,不如利用这样一个时机,好好提升自己,当疫情过去的时候才能大展宏图。生命可贵,可别浪费了这段宝贵的光阴。

  祝大家平安吉祥。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