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信念层次"能量之大,实在难以形容,若能利人利己、建设性发挥,则对世界、对社会人群、对个人助益无穷;反之,如果倾向自我中心、偏执的话,我们常见的人际悲剧,例如:对立、争执、斗争、损人、害己…,甚至屠杀、战争,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信念层次",其破坏性实在难以估算;"信念层次"可以说是我们福祸的根源,有效耕耘"信念层次",实在是重要课题。
.信念层次的内涵
信念层次的内涵包括:我们内心的概念、知识、目标、意图、期待、价值观、理念…等。就是我们认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要、不要…等分辨、价值判断的系统,也就是我们"自我认同"的基础。
如果没有"信念层次",我们的"环境、生理、行为、感觉…"层次,其实都只是中性的,根本就不会发生"对、错、好、坏、应不应该…"这些分辨、判断。
比如说:"籍贯、血统"(环境、生理层次),原本只是客观的事实,没有所谓"对、错、好、坏、认同、不认同…"的问题,如果我们根据"省籍、血缘"分辨、价值判断他人,那么,一定不是对方"籍贯、血缘"的问题,而是我们加上了自己的"信念"去分辨、价值判断。
比如说:"技巧、方法"(行为层次),平常我们称之为"术",而将"概念、信念、理念"(就是信念层次)称之为"心",有人重"术"轻"心",有人重"心"轻"术",其实,"心"与"术"是非常难以分开的,因为,"术"不可能单独存在,绝不可能只有"术"而无"心",问题只在施"术"者存什么"心"而已;反过来说,只有"心"而无"术",那么就只有抽象的"概念";"行为层次"与"信念层次"根本就是"如影随形"。
比如说:"情绪"(感觉层次),我们所感知信息,如果没有"信念层次"作"对、错、好、坏、应不应该…"的分辨、价值判断,怎么会有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耻之情绪反应?怎么会有倚赖、寄托、偶像…之发生?
我们探索前面几个层次时,都会提到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将某些归类为"有益、正面、喜欢的",某些归类为"有害、负面、排斥的",所谓的"主观判断",绝大部分就是来自"信念层次"的分辨、价值判断。
.盘根错节的"信念层次"
有人以这样的隐喻来形容"信念层次"与"自我"的关系:在加拿大有一大片长满蒲公英的野地,有位农夫过来开垦,他铲除了所有的蒲公英,并放火把它给烧了,整地之后,就种植农作。
第二年的春天,这片土地又长满了蒲公英,农夫想,应该是满蒲公英的根长得深,才会除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这次他就翻土翻得深,心想:明年蒲公英一定没办法再长出来了。没想到,第三年春天,蒲公英还是长满了漫山遍野。农夫请教农业专家,专家告诉他:"要根除蒲公英的唯一方法就是:必须把它的根完全清除。不过,它的根往往深入土里超过三尺。"
"信念层次"之于"自我",其关系之深入,就像"蒲公英的根"之深入"大地";关系之密切,我们大概可以用"盘根错节"来形容。
.信念的模式化
信念是我们的一部分,对我们帮助极大,但是,它也有负作用。
现代科技越来越进步,已经可以制造出非常灵巧的机器人,有的会做家务,有的可以和人对话,工业用机器人还能做效率很高、品质非常好的工作;这些机器人虽然有这么优异的表现,它们还是只能根据人类所写入的"程序"、所下的"指令"动作,不像人类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
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比机器人也不见得高明多少。
之前我们谈过,同样的"行为"反应,久了之后就会变成"习惯",相同的,同样的"信念"反应,久了之后也会变成"模式"习惯,这些"模式",将变成像机器人被写入的"程序"一样,让我们变得像机器人一样,主宰我们的反应,让我们失去"活生生"的生命力。
我们依赖这样模式化的"信念",虽然好似让我们根据经验,比较不必冒险、比较有依靠、比较放心…,但是,却让我们失去很多珍贵的"良知良能";而且,"信念的模式化"就是一种僵化、一种老化;很值得警惕的是,年龄越大,我们信念的模式化程度就越高,我们越坚持的信念,绝大部分都是模式化程度很高的。
.信念与执着
"信念"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执着"项目之一,在内在自我对话时,它经常以"念头"方式表露,想摆脱它实在不是很容易,就以我们练习静坐为例:
我们一切准备就绪,开始静坐,心中告诉自己:"不能有妄念!"(这就是一个"信念"。)不一会儿,突然想起:"糟糕,怎么忘了老师交代的,静坐前要先喝口温水!"(也是一个"信念"。)心中告诉自己:"不要管它,静坐不能有妄念!"(又是一个"信念"。)心里还是有些不安:"要是因为没喝温水,造成五脏六腑受伤的话怎么办?"(又是隐含了一个"信念"。)接着,内心经过一番争执,最后,有一个意念:"好啦!好啦!先喝口温水,再重新开始静坐好了!"("信念"。)
喝完温水,再重新开始静坐时,又是一个声音:"静坐就静坐,明明知道不能有妄念,还起来喝水,算什么静坐?"…("信念"。)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无妄念"(没信念?),内心经历平静、舒畅之后,不禁感到:"我静坐境界又进步了,静坐实在太好了…"(当然又是一堆"信念"了。)
"信念"之于我们,就像如此。
虽说摆脱"信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要达到"心灵成长",并不一定以"摆脱信念"为唯一的策略。
NLP专家认为:每个"反应"的背后都有其"动机"(也就是一个"信念"),每个"动机"本身也都是一个"反应"。因此,NLP就发展出一套"转化信念"的技巧,协助我们探索"信念"的源头(就像"初心"),当我们找到"信念"的源头后,就会发现所有的"信念"都可以成为有"建设性"的资源,原来"执着"(信念)也可以是"菩提"。
.探索自己的"信念层次"
要探索自己的"信念层次",建议您延续先前所选定的主题,思考:关于这个"主题",我有什么"概念、知识、目标、意图、期待、价值观、理念…"?寻找自己的信念,有一条有力的线索,只要我们用"应该"、"必须"、"理想"、"对、错"、"好、坏"、"利、弊"、"善、恶"、"凡是"、"必然"、"一定"、"非…不可"、"禁止"、"信仰"、"偏好"、"绝对"…等,这些措词来描绘的,都是"信念层次"的东西。
探索自己"信念层次"时,请留意,避免以否定型态表示,例如:不相信、不认同、不喜欢、不想要…。您最好将这些"内容"转换成"相反词",因为,将来使用"自我疆界"技术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助益。
摘自:总裁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