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经常有企业界的朋友问我,我担任顾问时,如何使用"NLP"技巧?也有很多顾问界的朋友常问我,身为顾问,使用"NLP"技巧和不使用"NLP"技巧到底有什么不同?
碰到这类问话,我都会先声明,解决问题的手法千千百百种,"NLP"并非顾问必备的技巧,也不是唯一最好的技巧。我尝试以"NLP"的角度,对企业界谈"领导",就是因为企业界还不太了解"NLP",我认为多知道一种东西,碰到状况的时候,就可以多一种选择。
虽然我这么浇他们冷水,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要我多告诉他们一些"实际案例"。不过,将个案的内容发表出来,对我而言,必须顾虑的地方实在太多。
在这个同时,我深深认同"e化"这个大趋势,它将成为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因此,我经常忍不住会这么自问:"在e化的潮流中,NLP与领导到底可以怎么转变?可以做些什么尝试?"就是基于"很多人对实际案例的期待"和"顺应e化潮流"这两个考量,我就在总裁学苑"互动讨论区"的"NLP与领导",提出"有没有兴趣免费亲身尝试NLP与领导的技巧?"这一个发表主题。
我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我希望透过这项活动,可以让报名者亲身体验"NLP"的操作性(实际可应用于实务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希望亲身体验的读者,不管对结果满不满意,都能"写一篇至少一千字的经验分享",让大家作为参考,这样的"实际案例",多多少少应该可以满足一些人对"NLP"的好奇。同时,我也可以透过"网络",进行"NLP"的新尝试,看看与传统"面对面"的施行模式,到底将遇到什么变化。我自认这是一举三得的好点子。
今年二月,我提出这个邀请之后,到五月底为止,大约有三个多月时间,可以说是"乏人问津",讨论区上虽有人表示有兴趣,事实上都没有下文。
反应如此冷淡,让我怀疑这个构想的可行性,我一度想结束这项"无效活动",但是,又看到"浏览"的人数持续不断攀升,这才让我决定再等等看。
到了六月初,情势略见改观,陆续有十余位朋友来探询,但是,很特殊的是,他们都不透过"互动讨论区",而直接以mail和我联系。我请教他们为何如此,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不希望公开谈自己的状况。
这个现象让我有很多深思,显然"隐私"是一个重要课题。
接到报名之后,按照程序,第一个步骤就是:请每位报名者先填写"想要探索的课题"及"课题背景的概述"。
初步填写过来的资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课题"都描述得非常复杂,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当中,都隐藏了好几个问题,其复杂程度,用"盘根错节"来形容,实在非常贴切。
通常,我们对问题理不出来龙去脉、理不出头绪、抓不住它的重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深陷其中、跳脱不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相信他们确实被这些"课题"所困扰(再不然,就是无病呻吟)。
我们曾提到"NLP"的假设前提:问题越复杂、越大,就越容易导致失败。如果能够将问题厘清、简化,就会让我们踏出摆脱"困境"的一大步。因此,我要求每位报名者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找出最重要、最想解决、最关键的一个主题,希望能产生"聚焦"的效果。
事实上,我非常担心这个步骤。我过去的经验,绝大部分的个案,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都需要采用很多方法协助他们,才能快速、有效地将问题厘清、简化。只透过"mail",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协助个案呢?
我第一个想到的办法是应用"视讯电话",虽然它比不上传统"面对面"施行方式,但是,总比只透过"mail"来得好。不过,我还是决定只以"mail"为工具,因为我想看看,这么做将会面对什么问题。于是,我尽可能以"文字"提醒他们。比如说:
·"把问题的原因都归咎于别人,认为只有别人改变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只能坐着等待,我们将完全失去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那么复杂、那么多的问题当中,那一个问题最关键?那一个问题最重要?那一个问题必须先解决?您最想解决那一个问题?"
·"如果不习惯上述的思考方式,绝大部分的原因是,我们已经陷在问题所造成的情绪里,所以,不如先处里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回过头来面对原先的问题,到时就容易海阔天空、挥洒自如。
摘自:总裁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