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NLP技巧 | 教一个优秀的孩子,只需要18种米尔顿语言

作者:智慧行|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19-12-03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九月霜。

  相信你听过也看过,

  很多人因为“刀子嘴”,而给别人造成伤害。

  尤其是孩子。

  你可能会说,"我只是说话不好听罢了,至于造成伤害吗?”

  真的至于。

  泰国一位父亲,跟儿子的争吵中,指责儿子:你这个垃圾,怎么不去死?

  说完把枪放在了儿子面前。

  儿子毫不犹豫拿起枪,扣下了扳机。

  如果换种说法:你以后会变得努力的,是不是?

  是不是,这个家庭,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说出对孩子正面的鼓励的话,其实没有那么难。

  在NLP心理学上,有个很好玩的技巧——米尔顿语法,也叫催眠语法。

  用这种“催眠式语言”,可以很好的给孩子,植入正面信念。

  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生活态度积极且阳光的小孩。

  米尔顿模式语法,就是用大量“技巧性含糊”的方法,让意识意识陷入混乱、无法精确判断,而放下防备,从而使一个人潜意识状态,得到真正有效的“接收信息”。

  NLP心理学泰斗张国维博士,曾介绍过,米尔顿语法一共有18种。

  如果深化到和孩子沟通的领域,具体可以怎么用呢?

 

  第一项:猜臆

  猜臆就是没有说出获得数据的方法,而主观臆断一个人的思想或感觉。

  例如:“我相信你比较习惯在晚上学习”、“我知道你喜欢语文”……

  就像算命先生告诉你,你最近有一个劫一样,很多人都会去留意最近发生的事,去找到那个“劫”。

  用猜臆的语法,孩子也会更多的留意这些关键词,去证实这个说法是对的。

  第二项:因果

  指的是,一件事情,会导致另一件事情的发生。

  语法有:

  A、X引发Y

  B、如果......那么......

  C、当你.....便会.......

  D、........因为........

  例如:“当你留心听的时候,你就会学得更快”、“你会越来越熟练的,因为你每天都在做练习”……

  用因果的语法,孩子会自动把行为和效果结合起来,为了达到效果,去践行这个行为。

  第三项:复合等同

  指的是,把两件不一定相同的事,等同起来。一件是具体的行为,另外一件是正面动机。

  语法有:

  X=Y

  ......,就是说......

  例如:“你那么早去上学,就代表着你想进步”

  “你每次都会主动去帮同学,就是说,你很喜欢善良的自己”……

  用复合等同的语法,让孩子相信,两件不同的事情其实是有深度的联系。他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背后是有一个正面动机。

  第四项:预设

  指的是,言语上的一些预设

  例如:“你学了很多东西.”、“你能够做得更好”……

  用预设的语法,尽量上归类,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事情改变。但让孩子相信,一定会有事情变得更好,让他自己去填补这一份“变好”。

  第五项:虚泛词

  指的是,把“行为”名词化。

  例如:“只要你相信其中的过程”、“容许你的直觉”

  用虚泛词,可以帮助孩子,更能感受出这个词背后的力量,变得具体起来。

  第六项:以偏概全

  一般有以下特征的句子:

  A.一个整体性的数量值,如“全部的”、“所有的”

  B.没有指示词的,如“可以的”

  例如:“睡觉时间到了,我们就都会休息”、“所有小孩,都会在放学后写作业的”……

  用以偏概全的语法,把孩子的感受,带入到一个“集体的感受”中,让他自然而然的去接纳,言语沟通中隐藏的“信念”

  第七项:可能性与必须性的用词

  指所有暗示可能性与必需性的用词,通常成为生活的规条。

  例如:“可以”、“不可以”、“必定”、“应该”等等,

  “9点啦,你应该已进入睡眠状态了”、

  “去上学的话,你可能会听到老师透露有关考试的内容”

  用可能性和必须性语法,给孩子一些暗示,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会得到什么结果。

  第八项:遗失行动者

  指的是,表述价值判断时,并没有指出是谁及他何以做出这个判断。

  例如:“学习是重要的”、“这样简直是完美”……

  用遗失行动者语法,给孩子植入一些“正面信念”,但是没有说明是谁判断的正确性。从人性的角度上,会自然而然联系到“权威性”、“大众性”,孩子也会自动合理化这个说法。

  第九项:比较删减

  指的是,句子里有比较,但没有说明比较的对象。

  例如:“以后你会更优秀”、“早晚你会明白的”……

  用比较删减语法,不给出具体的比较对象,让孩子的关注点放在,认同比较后的“效果”。

 

  第十项:主词/说话者不明确

  指的是,句子中只引用话语,但不指出谁是说话者

  例如:“你知道的,考好语文并不难”、“这道题,相信你也会做”……

  用主词不明的语法,给孩子暗示和催眠,这也是他认同的观点。

  第十一项:动词不明确

  指的是,当动词并未带有形容词或副词,将它的动作确切说明。

  例如:“不知你是否知道,读书是很重要的”、“当你感觉可以,就去努力”……

  知道(什么),可以(什么)

  用动词不明确的语法,没有清晰的界限,孩子会自动去思考话术的后半部分。

  第十二项:附加问句

  指的是,附加在句子后的问句,用以排除抗拒。

  例如:“你可以考得更好的,不是吗?”

  “你在吃什么好吃的东西,不分我一点吗?”

  用附加问句的用法,不直接给事情下一个定义,而是多了个询问的步骤。以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为主,主要是为了排除抗拒。

  第十三项:同步现在的经历

  指的是,用一个无可否认的方法,描述当事人现时的经历。

  例如:“妈妈的手已经给你牵着了,慢慢的就不会紧张了”

  “你坐在这里,我也在陪着你,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必害怕的”

  用同步现在的语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立亲和感及催眠方法。现时的经历,会更有说服力,把对方带入感受,认同你的说法。

  第十四项:双重束缚

  指的是,说话的方式是为了使当事人无论如何选择,都必须跟从说话者的指示。

  在双重约束中通常隐藏着一个预设目的。

  例如:“是先学语文呢,还是先学数学?”、“你想今天,还是明天做完这套题?”

  用双重束缚的语法,那么小孩只能在你提供的选择中,去做出选择。

  第十五项:延伸引述

  指的是,引述某人说某人说......的说话,用意在降低抵抗

  例如:“隔壁张小童告诉我,他在游乐园见到你们班长时,班长提起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数学成绩比较不好,需要好好提升这部分的知识”……

  用延伸引述的语法,主语绕了很多个人,可以降低两个沟通对话者,直接产生对抗的可能性。这话是别人说的,孩子不认同,也不好直接反驳是父母的不对。

  第十六项:选择性的违反限制

  指的是,一种违反常理的描述。赋予植物动物“人格化”。

  例如:“别整天待在屋里呢,椅子都觉得被你坐累了”

  “整个书包都能感受到,你对学习的渴望”

  用选择性违反限制的语法,会让沟通进入一种轻松的氛围。

  第十七项:含糊

  a.语音:同音不同义,如:星星、猩猩

  b.句法:不能在句子中决定某些字的真正含义

  c.范围:不能决定所涵盖的范围

  例如:今天题都要做完哦。(没有明确哪方面的题,完成的程度)

  “你就多听张叔的建议,他是专业的”(没有指出哪方面比较专业)

  用含糊的语法,不限制任何可能的发生,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让他把效果最大化。

  第十八项:利用

  指的是,利用当时的环境或对方所说的话。

  例如:孩子说:“我没有兴趣”

  爸妈可以回:“你说得对,你没有兴趣是因为,你还没和你说读书的乐趣”。

  用利用的语法,会让孩子感受到,你认同他的“想法”,只是还有未开发的更多“资源”,等待挖掘。

  总结

  语言就像是一道咒语。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打击一个人,也可以鼓励一个人。

  你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回应,便会得到孩子一个积极的行为。

  学习更好的沟通,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希望这18种米尔顿语法,可以帮助你,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

  —END—

  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wisdom-bank)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NLP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