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亲爱的各位读者朋友,今天要和您分享的,是黄启团老师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系列连载文章《家庭教育,光有爱是不够的(上)》。文章字数4500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今天和大家聊聊《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的唯一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著作。
里面的一些育儿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很有借鉴意义,我相信能颠覆很多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知。
其中最为颠覆的一个点,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家庭教育光有爱是不够的。
这本书写得蛮抽象的,不太容易读,但团长的特长就是,可以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我用了两周时间来“啃”这本书,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它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今天就借这篇文章,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它分享给各位父母,帮助大家在亲子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好。
01
团长看书,会先看作者的简介,不是看他有多么耀眼的头衔,而是看他的生平经历,既然是讲儿童教育的书,我就特别留意了阿德勒的童年经历,果然,他的童年很有意思。
阿德勒是那种天生就会让父母头痛的孩子。
他生来体弱,幼年就患上了佝偻病,4岁才学会走路。他的早年记忆都围绕着疾病和治疗:
“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
是的,身体不好“拖累”父母就算了,偏偏自己还有一个模范儿童哥哥,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自觉长相丑陋的他总觉得受制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我想,无论换成哪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都会自卑吧。
5岁那年,他又患了一场十分严重的肺炎,医生当时判断治疗无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终活了下来。不仅活了下来,后来的他还顺利长大,完成学业娶妻生子,并成为了人本心理学的“一代宗师”。
再来看另一个故事。
在美国有两个双胞胎的兄弟,一个是哥哥,是流落在街头里的一个酒鬼,是个乞丐,他的弟弟是在某律师楼里工作的律师。于是很多记者就很好奇,采访这俩兄弟。
首先问哥哥:据说你有个弟弟,是个大律师,可是为什么你却沦落到今天在这里做乞丐,是个酒鬼呢?这个哥哥说:我有什么办法,因为我爸也是个酒鬼。
然后记者又去律师楼问弟弟:据说你有个哥哥沦落街头,但您是个大律师,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这弟弟回答几乎跟哥哥一样:我有什么办法,因为我爸是个酒鬼。
为什么同样的家庭背景却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同样是让人自卑的成长环境,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自卑中沉沦,有的孩子却能在自卑中崛起呢?
02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自卑。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自卑。
他认为,人类和动物不一样,动物刚出生没多久就可以独立生活,比如小马驹出生后直接就能跑了,小鸡生下来就会啄米,但人类至少得12岁才能独立生活。
所以,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才能存活,就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而这种自卑,又会让人产生一种叫“心理补偿”的心理机制。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但又不想感受这种自卑的感觉。于是自卑感不光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还会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这种自卑感,这就是心理补偿。
比如有的孩子,长得不如别人好看,成绩也没有学霸好,但他跑步快,他就会努力发挥自己这方面的优势,长大成为运动员。这就是心理补偿,目的是寻求内在的平衡。
所以阿德勒认为,正因为有自卑感,人们才会想成功、出人头地,如果不自卑,人是不会想努力的。
前文说到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简单说就是因为比不过别人,产生了自卑感,我们才需要努力,可是为什么我们会跟人比较呢?
看完这个故事你就懂了:
两个好朋友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头猛兽,其中一个立刻换上轻便的运动鞋。另一个问他,你换鞋也跑不过猛兽啊。那人回答,我只要跑得过你就可以了。
我们先不讨论道德问题,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人们为什么总是会跟别人比较。
在求生存的环境下,比身边人优秀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达尔文的物种净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就很好的诠释了丛林法则的奥义。灾难来临时,什么人存活的几率更大?当然是"跑得快的人"。
所以,比较,是人类的天性,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从远古时代人类为了求生存就内置在我们基因里的程序,它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不管你愿意或者不愿意,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别人比较,因为,只有你比身边的人优秀时,你才会心安。
可是,如果一个人没办法努力呢?没法在对社会有益的方面做出补偿,会怎样呢?
他会产生——自卑情结。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不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般有以下两种表现方式:
①找捷径:破坏规则。如:考试作弊、沉迷游戏、上瘾、吸毒等;
②放弃:认为自己不行,遇到困难就会轻易放弃,严重时会放弃生命。
比如,孩子考试怎么努力都考不好,对学习这个事有了自卑情结,为了防御这种自卑的感受,要么会走作弊的捷径,考试时“扫”两眼,要么直接放弃学习,沉浸到游戏的世界里;或者成为街头小混混,整天不干“正事”。
还有些人觉得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吃饱饭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干脆扛起枪套上头套,走进了银行……
再严重的直接放弃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
这些都是自卑情结中走捷径和放弃的行为,这样做也可以让人避免感受到自卑。毕竟下坡路总是容易的,就像诗人维吉尔说的“通往地狱的路走起来最容易”。
可是,既然人人都自卑,为什么有些人能成功,而另一些人却会演变成病态的自卑情结呢?
03
阿德勒认为,这是因为人有追求优越的特质。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就像森林里的树,都往向阳处生长一样。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自己高人一等、出人头地。
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
团长认为“追求优越”这个词翻译不准确,会让人以为追求优越就是朝向“美好”“正能量”的方向。其实并不是这样,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并不一定是朝向美好的一面,有时候也会朝向危险、破坏,甚至痛苦的方向。
比如,一个孩子为了追求优越,会用功读书,考个好成绩,让自己表现突出,成为众人的焦点;
但有些孩子读书不能出人头地,他可以搞破坏,成为坏孩子头目,这种方式也能让他“出人头地”。
所以,当人想要获得这种优越感时,就有了两个方向:
一个是朝向对生活有用的方向;另一个是朝向对生活无用的方向。前者是超越;后者是病态。
对生活有用,就是对社会有益的意思,发愤图强努力读书,通过取得好成绩获得优越感,避免自卑感,最后自己越来越优秀,这些都是对社会有益的。
而不能这样做的孩子,会通过调皮捣蛋,作弊、偷窃等行为获得关注,摆脱自卑感,这是对社会无益的。
追求优越是导向健康和幸福还是疾病和不幸,取决于孩子所追求的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利益。
对于心理健康的儿童而言,他们会通过做有益的事情获得优越感,对于不健康的孩子来说,他们会通过破坏规则来获得优越感。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走向成功,有的孩子却走向堕落、病态呢?什么样的孩子会容易有自卑情结呢?
我们先来看导致自卑的三种常见情况:
1)身体缺陷:比如像阿德勒从小有佝偻病;或者身高体重长相方面等不如人;
2)溺爱: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在家里就像小皇帝一样,什么事情都不用做,是一家人的中心;
3)遗弃、缺爱:家里不被父母关爱的孩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第1点和第3点会导致孩子自卑,我相信不用团长解释,可为什么第2点也会导致孩子自卑呢?难到爱孩子不是一件好事吗?为什么爱多了却不行呢?这一点我们后面展开。
先说第一点,身体缺陷会导致一个人自卑,但阿德勒也有身体缺陷,为什么他没有产生自卑情结,反而成为了“一代宗师”呢?
答案就是:价值感!
什么叫价值感呢?我们来看育儿的三种形式就明白了。
一、批评:父母主观评判孩子不好,专门针对孩子的错误,如“你真是笨死了”;
二、表扬:父母主观评判孩子好,如“哇,你好棒”!
也许各位读者会觉得,表扬能让孩子更自信。但阿德勒认为这个观点大错特错!
因为当别人表扬孩子时,孩子是被动接受的,对他评判的主动权仍在对方手上,于是孩子会因此养成依赖的习惯,别人表扬他,他就开心,不表扬他,他就不开心。
父母的这种赞美是想让孩子增加自信心,这个方法看似有效,但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习惯讨好和依赖、寻求他人的肯定,这样长大的孩子是无法自信的,因为他自己的价值依赖别人的评价。
当赞美成为孩子的动机来源,只要没人赞美或大人不在场,孩子就失去动力去做原本该做的事。所以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只是表扬你的孩子,不然他未来就会被别人控制。
阿德勒认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来自于一种主观的评判,评判方掌握主导权,高高在上地告诉被评判方,“我认为你是怎样的”,双方关系是不平等的。可是,不表扬孩子,还怎么给到他价值感呢?
那就是——鼓励。
鼓励是没有评判的,是我站在平等的位置,分享我的感受,让对方产生价值感。
家长如果能站在平等的位置,减少评判,真诚地指出孩子的贡献,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有能力、有用的人,获得价值感。
比如:“谢谢你在妈妈做晚餐时,陪妹妹玩,这样妹妹就不会到厨房来找妈妈,妈妈就可以很快做好晚餐了。”
鼓励是家长试着从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他的行为、表现、情绪等,多给孩子传递“我注意到你了”、“你这样做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你”、“你是独特的”、“你属于这里”等信息,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良好认知来自内在,是主动的。
也许有的家长还不明白价值感对孩子有多重要,换位思考一下你就知道了。
当父母退休后,很多儿女以为的孝顺,是让父母“什么都别操心了”、“孩子的事你就不用费心了”、“您该吃吃、该喝喝,家里的事不需要你管”……但这样实则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活得很没价值、是个累赘,严重的甚至会觉得早点去另一个世界比较好。
可你如果加班回家后,对一直等你归来的爸爸说:“爸爸,我饿了,但外卖太难吃了,好想吃你煮的面啊”,他就会很有价值感,乐呵呵进厨房为你下面。当老人觉得自己有价值感,甚至会多延长几年寿命。
对孩子也是一样,现在你该明白了吧?为什么前文说导致孩子自卑的三种原因中有“溺爱”这一项,一个被溺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会觉得:“我就是一个废物”,“我对家里没有贡献”,“这个家根本不需要我”,“我是家里的累赘”……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价值感呢?
这就是很多父母经常困惑的原因,为什么我这么爱我的孩子,孩子却出现这么多问题?
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爱,是伤害!
总之,自卑是正常的,人人都自卑,自卑后人会有一种补偿心理,一个人如果往对社会有益的方向补偿,自卑感就会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走向成功。如果往对社会无益的方向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会让人通过走捷径或放弃来避免触碰到自卑感。
所以,想让孩子超越自卑,就要让孩子有价值感,而怎样让孩子有价值感呢?答案就是——鼓励!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有价值,他就能超越自卑,走向成功,这就是阿德勒的核心观点!
好了朋友们,我们已经把阿德勒亲子教育观点的核心部分讲完了,下回来和你聊聊,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学习资讯: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黄启团导师的课程,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