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亲爱的各位读者朋友,前段时间我写了篇介绍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文章《家庭教育,光有爱是不够的》,不少读者看了说很有收获,希望团长能再多和大家分享些阿德勒的观点,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阿德勒的经典之作——《自卑与超越》第2章。文章用连载形式,本文4600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我们上一篇讲到,人的社会性是如此重要,那么,这种能力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呢?
阿德勒认为,人们5岁前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义模式。是否能与人合作,也取决于他5岁前是否习得了这个能力,因为人的早期记忆影响着人的一生。
比如,有些人唱歌不好听,是因为他小时候没学过唱歌,他没有唱歌的能力,但他长大会说“我不会唱歌是因为我不喜欢唱歌”,再比如,有些人没有和人合作的能力,小时候没有学过和人相处,总是喜欢把自己缩在一个角落,但他却会说:“那是因为我喜欢自己一个人。”
所以,习得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取决于童年,可以说,我们的人生剧本就是在童年写好的。因为童年的早期记忆,就是赋予生命意义的关键。我们只有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握有了解整个人格的钥匙。
一个人童年时,对他合作性的任何妨碍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在5岁前学会和人合作,纯粹利己,未来他的人生三大课题——生存、与人相处、亲密关系,都会遇到问题。
如何才能确保一个孩子在5岁前形成一个好的意义模式,也就是能够在五岁前形成人的社会性,奠定超越自卑的基础呢?阿德勒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认为,目标一旦确立,人们不管是情感还是肉体,都会全力配合目标。我的老师张国维博士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海上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这充分说明了目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人生意义的好坏,取决于获得优越感的目标,如果目标是对社会有益的方向,这个人在生活中就能少犯错误。相反,当一个人没有在对社会有益的目标上获得优越感时,很可能会用极端的手段:生病、愚蠢等,来获得优越感。
追求优越的路上一定会遇到麻烦,一个没有利他目标的人为了避免麻烦,会走捷径,这些捷径看起来很愚蠢,其实,纯粹从获得优越这件事来看,他的愚蠢实在是“明智”之举,可惜用错方向了。就像比起辛苦挣钱,当街打劫的确更容易些。
所以,在孩子5岁之前,我们要给他树立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利他性的目标,他就能用超越自卑的方式去追求优越,而不用走捷径了。
在我那个年代,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祖国的接班人,要当警察,抓坏人,让社会更和谐;要当科学家,造福人类等等。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要对一个小孩子说这些呢?他还那么小,哪懂得造福人类?
看完阿德勒的书我才明白,这些看起来“无用”的教育是多么有用!如果一个孩子有了长远的目标,他一辈子都不会学坏。即使这个孩子没有成为英雄,他这一生也走在了一条不断超越的路上。
同时,一个人如果有个长远的目标,当他盯着目标时,眼前的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
就像你因为身材不好而自卑,你想在有益的方向超越自卑,追求优越,于是你定的目标是希望有个健康的身体,能多陪伴家人几年,成为一个有坚强毅力的人。
有了这个目标,眼前的“明天下雨要不要跑步”“天冷要不要起床”“要不要继续吃简餐”就根本不是问题了。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这样的目标,就会容易走捷径,甚至走向牢狱之灾。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很多犯罪的人心里完全没有得失,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即便不说犯罪那么极端的事,我想各位读者平时也会有诸如闯红灯、插队的行为,这就是在走捷径,你那一刻没有考虑过自己这样做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不便。
我们对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给他的最高荣誉,就是:他是一个良好的工作者;他人的朋友;以及婚姻中良好的伴侣。你看,这些都跟合作有关。
所以,治疗一个病人、罪犯最好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建立合作意识。让他感受到医生、警察、社会工作者,是值得信赖的,是有爱的,是仁慈的。另一点就是恢复他对社会的兴趣(这一点下篇文章再详细补充)。
01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阿德勒十分强调“社会性”对超越自卑的关键作用。
但团长认为,“社会性”这个词不是太好理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才能超越自卑,团长给大家补充阿德勒另一本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里的一个关键观点,希望让更多人超越自卑,走向卓越。
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阿德勒提供了另一种超越自卑的方法,那就是——价值感!
价值感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感觉,在其他心理学流派中被称为“自我价值”。价值感可以理解为“社会性”的延伸,因为价值感也是在跟人互动中产生的。试想,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呢?就是从别人的反馈中。
再举几个例子,让大家明白什么是价值感。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不少老人一旦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研究发现,有工作的老人比没有工作的老人免疫力要高出许多。
当父母退休后,很多儿女以为的孝顺,是让父母“什么都别操心了”“孩子的事你就不用费心了”“您该吃吃、该喝喝,家里的事不需要你管”……
但这样实则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活得很没价值、是个累赘,严重的甚至会觉得早点去另一个世界比较好。
可你如果加班回家后,对一直等你归来的妈妈说“妈妈,我饿了,外卖太难吃了,好想吃你煮的面啊”,她就会很有价值感,乐呵呵进厨房为你下面。当老人觉得自己有价值感,甚至会多延长几年寿命。
同样,如果你去上班,没有任何一个同事理你,老板也不给你布置任务,你只用带薪摸鱼就可以了,没任何人会批评你,你就是个透明人。
也许第一天你会很开心,但一个星期呢?一个月呢?你会开始感到恐慌,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感。因为没人需要你。价值感就是一个人“被需要”的感觉!
有价值感的人,会往超越的方向走。所以,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超越自卑,你要做的是,从小让你的孩子在跟人互动中产生价值感。
一个有价值感的人,当他在努力达成某个目标受阻时,他越能寻找新的门路。
那些自我价值低的人,特别是有自卑情结的人,他们遇到困难时会退缩,同时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会固执地表现为:我必须如此,否则我便无路可走了。他们认为必须如此的选择往往是一条捷径,比如:偷、抢、骗、犯罪、自杀等。
造成价值感缺失的大概有这几种成长方式:生理缺陷、溺爱、缺爱(被遗弃)。
生理缺陷:儿童时期的某些生理缺陷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拖累,大部分失败者都是在这种情境下成长起来的。
比如像阿德勒从小有佝偻病;或者身高体重长相方面等不如人。早年因器官缺陷而感受到压力的儿童,很容易成为失败者。
溺爱:被溺爱的孩子会误以为生活的意义是独占鳌头、被认为是重要人物、获取想要的每件东西。他们只取不予,无法与他人相处,更无法为他人贡献。
同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会让他们觉得:“我就是一个废物”,“我对家里没有贡献”,“这个家根本不需要我”,“我是家里的累赘”……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价值感呢?
缺爱(被遗弃):被遗弃的孩子会误以为自己不够好。有很多失败者都是孤儿、私生子出身。还有一些孩子是在家里不被父母关爱,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也属于这个范畴。
总之,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在小时候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他就很难学会跟人合作,当他无法跟人合作的时候,他的人生就会产生很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难题,这时他就容易走捷径,要么伤害他人,要么伤害自己。
前者走进监狱,后者走向病态。
现在,大家知道超越自卑的两个关键了,一是“社会性”,二是“价值感”。其实,这两者可以理解为同一件事,因为价值感是从与人合作中产生的;一个人如果能从与他人的合作中产生价值感,那么他一定具有社会性。
02
那如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价值感或者社会性,让我们超越自卑,走向卓越呢?我们先来看看,家庭、学校、父母、对一个人的影响。
家庭对人的影响:
为什么前文说5岁前,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剧本呢?因为人的早期记忆会影响他的一生。
阿德勒认为,在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不是偶然的,人们只会记忆那些他觉得对他处境极具重要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伴着剧烈的情绪。
我们得到一个现象后,总是喜欢用他来解释其他事情。当一个人讨厌某件事物,而要找到厌恶的理由时,他通常会从他的经验中挑选出某些东西作为解释。
比如:一个人幼时被狗咬过,这个事情让他产生一个信念“狗会伤害我”,这个想法就会让他即便长到二、三十岁,孔武有力,依然害怕或者讨厌狗。
同样,有的人小时候有溺水的经历,他就会产生一个记忆,“水是危险的”,当他有了这个记忆后,一生都不敢游泳。
再比如,一个女孩在童年时看到爸爸伤害妈妈,她也会对男性有恐惧感,她会觉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长大后就不敢和男性交往。除此之外还有对金钱、创业、演讲的恐惧感,大多都与幼年的经验有关。
你今天的很多习惯,都和你童年的重大情绪有关。一件小事往往会成为整个生活态度的成因,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心理治疗中,治疗的关键并不是改变那个事件,而是改变案主对早期那些创伤性事件的看法。
看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晰了,早期记忆必然跟家庭教育有关。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母亲是孩子第一个接触到的人,一个完全不能和母亲发生联系的婴儿,无法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可能会走上灭亡之途。因为孩子是在母亲那里学会合作的。
女性在家里的地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一个母亲如果认为带孩子是一种低下的工作,就无法给到孩子所需要的技巧、关心、了解和同情。
因为孩子看到妈妈在照顾自己的时候很难受,他会觉得自己是没价值的,“我不够好”“我是个拖累”“是我让妈妈变成这样的”。
这种感觉是价值感的反面,有这种“不配得”感的孩子,日后是很难和别人合作的。
如果一个母亲在生活中是抑郁不快乐的,那对孩子的伤害是最直接的,因为她无法给予孩子快乐。
我们现在看到,母亲如果不能爱孩子,会有问题,但如果母亲过分溺爱孩子,那也会造成问题。
母亲必须培养孩子从自己身上分离的能力,这种能力分成两步:第一步要让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母身上,然后是社会。一个与母亲不能分离的孩子会对其他人充满敌意,而且,他会创造各种问题让自己不和母亲分离,比如疾病、精神病等,这也会严重影响到他的社会性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有一个非常强势的妈妈,孩子也会没价值感,因为没什么事需要他做,妈妈是全能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容易成为一个懦弱的人。
妈妈强势,意味着爸爸是懦弱的,如果孩子是个男孩,他也会觉得自己懦弱,因为自己也是男性。
如果是女孩,她从小就会有拯救爸爸的欲望,因为她觉得爸爸太可怜了,长大后她也会吸引懦弱(没能力、吃软饭、没主见等)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
当然,也有可能和上面所说的刚好相反,这是依赖与反依赖的两种表现,关于依赖和反依赖,由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展开阐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团长的其他文章中了解。
另外,孩子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有社会的责任,因为从来就没有人教一个女人如何成为母亲。
所以,团长一直期待有更多女性走进心理学的课堂,俗语说“一女旺三代”,这不是开玩笑的,一个有爱的女性是家里最好的风水,有更多女性学习心理学,自我成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会变得更强大。
父亲又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篇文章探讨。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