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如何超越自卑(第一章)

作者:黄启团|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1-12-15

  亲爱的各位读者朋友,前段时间我写了篇介绍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文章《家庭教育,光有爱是不够的》(点击阅读),不少读者看了说很有收获,希望团长能再多和大家分享些阿德勒的观点,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阿德勒的经典之作——《自卑与超越》。文章用连载形式,本文4600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呢?归纳起来是三块内容:

  一、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灵与肉体是相互作用的。肉体的缺陷会让心灵产生自卑感,同时,有缺陷的心灵,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比如自卑的情绪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

  相反,肉体有缺陷,如果心灵能够找到克服的正确方法,有缺陷的器官反而会成为重大的利益来源。书里提供了补偿心灵与肉体缺陷的方法。

  二、一个人的举动会受制于心灵制造的意义。了解心灵,超越自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改变行为可以创造新的人生。无论你今天是富有还是贫困,幸福还是自卑,都跟你的心灵有关。

  三、情绪也一样受制于心灵制造的意义。我们光有健康的身体和财富还不够,我们还要有开心愉悦的情绪。超越自卑,可以改变情绪,让人生活得开心幸福。

  总之,你的身体健康、财富多寡、幸福指数(情绪),都跟你的心灵有关。

  这样说也许很抽象,接下来请跟随团长一起走进《自卑与超越》。

  *注: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01

  团长看书,会先看作者的简介,不是看他有多么耀眼的头衔,而是看他的生平经历。既然是一本和自卑有关的书,我就特别留意了阿德勒的经历,果然,他的经历就是一场超越自卑的旅程。

  阿德勒是那种天生就会让父母头痛的孩子。

  他生来体弱,幼年就患上佝偻病,4岁才会走路。他的早年记忆都围绕着疾病和治疗:“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

  是的,自己身体不好“拖累”父母就算了,偏偏自己还有一个模范儿童哥哥,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自觉长相丑陋的他总觉得受制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我想,无论换成哪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都会自卑吧。

  5岁那年,他又患了一场十分严重的肺炎,医生当时判断治疗无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终活了下来。不仅活了下来,后来的他还顺利长大,完成学业娶妻生子,并成为了人本心理学的“一代宗师”。

  讲完阿德勒超越自卑的故事,我想起了另一个自卑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并没有像阿德勒那样超越自卑,而是因这自卑走向了另一个结果——因为吃饭争着买单把朋友打成了脑震荡,同时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说有两个朋友一起吃饭争着买单,这本来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但争执过程中,其中一个却把另一个打成了脑震荡。

  原来,一个朋友在争执过程中说了句:“你别跟我争了,我大把钱,这点小钱让我来”,另一位听了立马不高兴:“你是看不起我吗?我钱少就不配买单了吗?”于是一气之下就与他扭打起来,酿成了悲剧,被打的已进ICU观察,打人的被行政拘留而且还有巨额的赔偿。

  看完这个故事,大部分读者也猜到了,打人的这位朋友,是有自卑心理的。别人一句无心之语,在他听起来就像是心里扎了根刺一样。

  这两个故事会让我们好奇,同样是自卑,阿德勒能成为一代宗师,另一位却面临牢狱之灾、经济损失和友谊破碎,怎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如果我们也有自卑感,我们该如何超越它呢?

  02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自卑。

  阿德勒认为:人人会自卑。

  他认为,人类和动物不一样,动物刚出生没多久就可以独立生活,比如小马驹出生后直接就能跑了,小鸡生下来就会啄米,但人类至少得12岁才能独立生活。所以,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才能存活,就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而这种自卑,又会让人产生一种叫“心理补偿”的心理机制。

  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但又不想感受这种自卑的感觉。于是自卑感不光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还会激励我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这种自卑的感觉,这就是心理补偿。

  比如有的孩子,长得不如别人好看,成绩也没有学霸好,但他跑步快,他就会努力发挥自己这方面的优势,长大成为运动员。这就是心理补偿,目的是寻求内在的平衡。

  所以阿德勒认为,正因为有自卑感,人们才会想成功、出人头地。如果不自卑,人是不会努力的。所以,自卑不仅能推动个人努力,从整体来看还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自卑能像阿德勒那样超越自卑,走向成功;但有的人却因为自卑走向沉沦,甚至犯罪呢?答案是心理补偿的方向出了问题。

  一个人感到自卑时,如果能够往对社会有益的方向补偿,就会超越自卑。相反,如果往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方面补偿,就会产生一种心理疾病——自卑情结。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不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般有以下两种表现方式:

  ①走捷径:破坏规则。如:考试作弊、游戏、上瘾、吸毒等;

  ②放弃:认为自己不行,遇到困难就会轻易放弃,严重时会放弃生命。

  比如,孩子考试怎么努力都考不好,这时候就会感到自卑。当一个人出现自卑感时,就会有心理补偿的需要。

  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在画画、音乐或者体育方面努力并取得成绩时,他就朝向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补偿,这种心理补偿会帮助他超越自卑。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他不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习上的困扰便会导致自卑情结。

  为了避免这种自卑的感受,要么会走作弊的捷径,考试时“扫”两眼,要么直接放弃学习,沉浸到游戏的世界里;或者成为街头小混混,整天不干“正事”。

  生活中避免不了会出现困难,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走捷径”和“放弃”是危险的,比如,如果你觉得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吃饱饭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干脆扛起枪、套上头套,走进了银行……

  这当然是一条捷径,一条走向沉沦的捷径。

  放弃更加危险,小的放弃会导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严重的直接放弃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

  阿德勒认为,犯罪和自杀是一样的,表面上看很“勇敢”,但都是懦夫的行为,都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逃避。毕竟下坡路总是容易的,就像诗人维吉尔说的“通往地狱的路走起来最容易”。

  一个真正勇敢的人是有勇气直面生活困难的人,是能凭自己努力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

  03

  我们前面了解了阿德勒提出的几个概念:“自卑感”“自卑情结”和“心理补偿”,下面我们再学习阿德勒提出的另一个概念:“追求优越”。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就像森林里的树,都往向阳处生长一样。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自己高人一等、出人头地。

  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

  团长认为“追求优越”这个词翻译不准确,会让人以为追求优越就是朝向“美好”“正能量”的方向。其实并不是这样,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并不一定是朝向美好的一面,有时候也会朝向危险、破坏、甚至痛苦的方向。

  比如,一个孩子为了追求优越,会用功读书,考个好成绩,让自己表现突出,成为众人的焦点;但有些孩子读书不能出人头地,他就通过搞破坏,成为坏孩子的头目,来让自己出人头地。

  所以,当人想要获得这种优越感时,就有了两个方向:

  一个是朝向对生活有用的方向;另一个是朝向对生活无用的方向。前者是超越;后者是病态。

  对生活有用,就是对社会有益的意思,发愤图强努力读书,通过取得好成绩获得优越感,避免自卑感,最后自己越来越优秀,这些都是对社会有益的。

  而不能这样做的孩子,会通过调皮捣蛋,作弊、偷窃甚至生病等行为获得关注,摆脱自卑感,这是对社会无益的。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追求优越是导向健康和幸福还是疾病和不幸,取决于他所追求的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利益。

  心理健康的人会通过做有益的事情获得优越感,不健康的人会通过破坏规则来获得优越感。

  04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人人都会自卑,同时,人人都会追求优越,因为一个自卑的人会有心理补偿的需要。

  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时,如果能够往对社会有益的方向补偿,就会超越自卑,走向成功。

  相反,如果面对困难时,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认为自己无法解决困难,这时候自卑就不再是简单的自卑感了,而是一种病态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会让一个人通过“走捷径”和“放弃”的方式往对社会无益的方向进行心理补偿,这就会走向沉沦和堕落。

  可是,究竟什么决定了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呢?

  阿德勒认为,这和人的“社会性”有关,这是一个人是否能够超越自卑的关键因素。

  人们追求优越感的方向,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意义是由个体赋予的。

  那什么意义会走向超越?什么意义会走向堕落呢?

  阿德勒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利他的意义才是超越的意义。因为属于私人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只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到他生命的意义依赖于对别人所做的贡献而定,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了解社会性和生命的意义,我们先从“人生的三大课题”说起。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

  A.生存(工作、事业)

  B.与人相处(人际关系)

  C.亲密关系(两性)

  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这三大课题完成得好不好,而这三大课题,又都跟合作有关。

  《人类简史》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相较其他生物,人类的身体并没有什么优势,速度比不上草原的狮子,力气比不上大象,不能在天空飞行,也不能在水里畅游,没有毛皮抵御寒冬,也没有爪子对抗野兽。

  但人类之所以能够跃居食物链顶端,是因为人类发展出超强的大脑,能够使用工具,并发展出了语言,透过语言可以与其他人合作。

  一个人不是狮子的对手,但一群人联合起来,就能把狮子关进笼里。

  合作,让人类站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对标阿德勒的观点,社会性就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性。因为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与人相处,以及亲密关系都跟合作有关。也许你会困惑,前两者需要合作容易理解,但为什么亲密关系也需要呢?

  这是因为,爱情是对伴侣的亲密奉献,爱情和婚姻的好坏都是合作能力的体现。一个无法与人合作的人,很难想像他会有一段美好的婚姻、爱情。

  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一种能够分享的意义,是“共同”的、“利他”的意义。比如,什么样的人我们会称他为天才,那就是当他的生命被别人认为对大家有用时。英雄也一样,只有那些为大众利益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会被称作英雄。

  当一个人希望对他人有所贡献时,他自然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理想的形态。反之,那些有心理疾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也就是说,他们的意义是关注个体的、纯粹利己的,缺乏整体意识的。

  为什么只关注个体、缺乏整体意识,就会有心理疾患呢?因为人生的三大课题都跟与他人合作有关,一个缺乏与他人合作能力的人,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必然会处处受挫,一个处处受挫的人,又怎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呢?

  相反,那些有能力与他人合作的人,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在人生各个领域都会有成就感。这样的人有信心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因为,只要你懂得与人合作,人类连凶猛的狮子、老虎都能关进笼子,还有什么困难无法解决呢?

  因此,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是有信心的、有力量的,还是懦弱的,病态的,取决于他的社会性,也就是他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人的社会性是如此重要,那么,这种能力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呢?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相关链接: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如何超越自卑(第二章)

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如何超越自卑(第三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