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为什么我认为学好心理学其实就是修行(上)

作者:黄启团|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2-10-24

  今天的文章,和大家聊聊修行。

  我知道,一看到这两个字,会让很多读者觉得“太不接地气”了。

  就像网上有句话说的:小清新毁了“张爱玲”,鸡汤党毁了“修行”。

  你身边大概也会有一些人,言行举止都充满仪式感,打坐、食素、戴佛珠,穿衣飘飘若仙,见面行合十礼。

  个人选择无可厚非,看起来也赏心悦目。他开口闭口慈悲,口口声声要接纳,讲起来头头是道,看起来像个“大师”。

  这都不要紧,一和他相处,你就觉得不对劲,你会看到他对利益相关者恭恭敬敬,但转头就能把服务员骂得半死,总之,只可远看,不可近观。稍微靠近一点,你只会由心底冒出一个字:“假”。

  今天的文章,和大家聊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修行。其实修行在我看来很简单,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已,并且,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或者说都在修行。不修行会怎样?又有哪些方式适合我们修行呢?

  文章较长,以连载形式发出,你可以沏上一杯茶,慢慢品读。

  01

  古人这么说修行

  《礼记·大学》中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意思是: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说得再简单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这样解释修行还是会让人觉得干我何事,也许有的读者会说:“我就是个俗人,不想去想那些有的没的,既不想当领导,也没什么信仰。”

  那么,普通人也需要修行吗?

  如果你有这个疑问,千万别划走,别忘了团长就是给大家分享实用心理学的。

  光看《大学》的这段话,的确容易让人觉得“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这种认知上的不明所以,是因为受传播工具所限。因为在造纸术发明前,古人是用竹简、青铜器、丝帛等器具记载文字的,成本十分高昂,即使纸张出现初期价格也很昂贵。

  这种情况下,落笔记载的文字就需要极其精炼,于是,在精简的文字下面,往往隐藏了需要解读才能明白的智慧,再加上现代人读惯了白话文,对古文的理解就更多了落差。

  今天团长尝试做一个翻译,用西方的心理学搭建一个阶梯,带大家去往古人思想的殿堂,拿到人生的智慧。

  02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人为什么要修行,不修行会怎么样呢?

  和大家讲个故事:

  一位厨师每次用鸭子做菜时,都会先把鸭头剁掉扔到垃圾桶,他的一位同事不解:“你为什么扔掉鸭头?”

  他一下子被问住了,因为他也不知道,只是从小看妈妈都是这样做的。他回去问他的妈妈,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只能告诉儿子:“我妈妈也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一种模式,通俗点说是惯性,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地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一些行为。

  比如,告诉自己不想打孩子,但就会忍不住打孩子。但被问到为什么打孩子,会说:我爸当年就是这样打我的,他又是被我爷爷打大的。

  于是你就发现,人生中的一些行为,都是一而再再而三不断重复的,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它会重复,如果我们不去修正它,就会让自己陷入固有的模式中。

  这些固有的模式,很可能是当时为了适应环境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生存策略,这些策略当时有用,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今天的它不仅没用,还会变成一种束缚。

  就拿打孩子来说。

  老一辈人信奉“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所以他们把打孩子当成一种应当的教育方式,那时候的教育水平不高,父母也不懂心理学,只有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能让父母管好孩子,免得孩子学坏。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这代人比起父辈,接触了太多先进的理念,知道打孩子是会起反作用的。

  同时,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变大,孩子想在社会上立足,光靠成绩好是不够的,我们已经见到了太多心理负担过重的学霸跳楼的案例了。

  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孩子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整个社会对教育水平的提升,才是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所以,环境在改变,生存策略却没改变,才是造成问题的原因。鸭头被扔掉也许不可惜,但孩子的未来,夫妻的幸福,企业的发展,生活的幸福被毁掉,更让人扼腕叹息!

  而要找到新的生存策略,唯有修行,如果不修行,我们就像带着旧地图找新大陆一样,一无所得且浪费生命!

  修行听起来高大上,但我的理解却很简单,它就是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不断完善,让人生越来越好。

  并非一定要加入某个教派、秉持某种戒律,我们才是修行人。人生就是修罗场,人人都是修行人。

  接下来,我将和你分享几个最接地气的修行方法,让你看完这篇文章,就能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开启自己的修行之路。

  03

  修行该修什么

  关于修行修什么,《大学》已经说得很到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为本,如何修身用引言部分的四个词就能概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可是,这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理学经验和对中国古文化的喜爱,我先用通俗的语言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至于如何修,后文会有详细的方法:

  格物:

  什么是格物?

  学物理,是了解物质运动背后的规律及物质内的总结构;学化学,是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学数学是了解数理的规律;学经济是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心理学是了解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规律……

  格物就是了解掌握各种各样的规律。

  为什么要格物呢?

  这样说吧,如果你带着现在的认知穿越回20年前,你会成为亿万富翁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说别的,光靠买房就足以让你暴富。因为你知道了房产升值的规律。

  格物就是掌握人事物发展背后的“道”,道是包容一切的整体本身,是那种推动整体运转的力量,也是事物运转的规律。人生唯有顺道而行,才能少些坎坷,尽快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但顺道而行却不容易,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格物”。心理学是让你了解人性背后规律的学问,学心理学的过程就是格物的过程。如何用心理学去格物?这点在后面解释。

  致知:

  致知是指,我们要尽可能知道得更全面、完整。

  但怎样才是全面完整的呢?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致知就是避免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

  用西方心理学来解释就更易懂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说:"要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大脑是否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观点,而不妨碍其行事处世。"

  这句话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心中有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能做到阴阳合一的人,就是致知。

  比如,我是自私的,但我也是充满爱的。很多人会觉得:自私的人怎么会有爱。

  致知就是,能看到一个人,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私的一面。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比如我们平时常听到:“我孩子从来不爱学习”“我老公根本不爱我”,这些认知都是极端化、绝对化、片面的,是“致知”的反面。

  诚意:

  意,就是我们注意的点是什么,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心理学有句话叫:意志所在,能量随来。比如,我希望这篇文章有更多人看到,这就是我的意,可以把意理解为我们的起心动念。

  诚,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要符合你好、我好,大家好。

  诚意,就是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符合整体平衡,符合大众利益。任何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别人的反抗,只有符合整体平衡的事情才能够长远。

  正心:

  心是什么?

  回想一下你曾经心痛的经验,请问心痛的时候哪里痛?你可能被我这个问题问倒了,因为,心痛的时候哪里都不痛,但又好像哪里都痛。

  心,当然不是指心脏这个器官,而是另有所指。心,是无形无相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内在世界的“储物间”。

  妈妈告诉你,要做个好人,你把这句话放进了这个储物间;爸爸告诉你,要好好学习,你把它也放了进去;老师告诉你,要为国家做贡献,你同样把它放了进去。

  于是你从小就真诚善良,热爱学习,长大后积极为国家做贡献。

  古人把你内在的这个“容器”,叫做心,它装载着我们对经历过所有事情的认知、情绪。心理学把它叫做意识和潜意识。

  正心,就是保持自己心里装的东西是中正的,不会把一些“垃圾”放到里面。

  因为当外物通过我们的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进入我们的大脑时,大脑会调用心里的东西来做判断,如果心里的东西是正的,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心里的东西是偏的,我们就会做出偏执的抉择。

  比如,假如从小就有人告诉你,钱是肮脏的,如果你接受了,你的心里就有了这个信念,当你在碰到赚钱的机会时,你的心就会告诉你:“你要是接受这个机会你就是个肮脏的人”,于是你马上会摆手拒绝,只有继续过穷苦的生活,你才觉得安心,于是,你穷并光荣着。

  同理,如果有人告诉你,“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你把它装进了心里。当你碰到一位男士对你示好,你的心就告诉你:“这个人也不是好东西”,那么你就根本不愿谈恋爱,宁愿孤独一生。

  如果这两句话同时装了进来,你就会又穷又孤独。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在你的心里,装了很多垃圾,这些垃圾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限制性信念”,也叫做“病毒性信念”。

  正心,就是将这些偏执的垃圾清理干净,让心保持干净。

  中文的“慧”字,由“彗”与“心”组成,可以理解为,用扫帚把心打扫干净,就有了“慧”。正心,修的是智慧。

  心理学和修行的关系是,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你去做到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明天的文章和大家具体分析心理学与这几点的关系。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相关链接:

为什么我认为学好心理学其实就是修行(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