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连载:豆瓣8.0心理学神作,教你自主掌控人生(上)

作者:凯特|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2-04-13

  最近读爱德华·L·德西所著的《内在动机》一书很有启发,如果你希望拥有真正自主的生活,这本书值得一读。它会带你看清什么才是你想要的,而什么只不过是周围的环境或者规条告诉你应该做的。

  我把书里关于唤醒自我动力的部分写成文章,分上、下两篇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01

  你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前两天#男朋友求职失败后的emo#这一话题上了热搜,起因是一个男子找工作不顺利,晚上开始自问自答梳理自己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女友觉得他的对话方式太搞笑了,就拍了下来发到网上。

  “马上都要30了,还没有攒够100万。”

  “自己找工作一点都不上心,都一个月了你找工作了吗?

  他内在的另一个声音也不甘示弱道:

  “就是没找,我就是想玩,就是不想上班,就是想安逸就是想享受。”

  之前的声音又开始教育他:

  “这样不对,你要多思考,多看书。”

  想玩乐的声音依然回怼:

  “不能注销我的游戏账号,我和朋友玩两把也是正常的啊。”

  就这样自说自话,他的emo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最后女友都忍不住大喊“小点声!!!”网友们纷纷夸男子是个活宝,分析得头头是道,自问自答,仿佛看到了自己。

  笑归笑,闹归闹,这个热搜让我不禁想,有时候我们也会陷入到这样的双面对话里,因为觉得活着太辛苦。

  有些事明明不想做,却不得不做;

  而有些事虽然一直坚持在做,其实心里早就想放弃了;

  比如觉得上班如上坟,可是不上班就没有收入;

  比如头脑知道运动有益健康,眼见着胆固醇越来越高,但就是没法开始运动;

  比如知道学习可以使人进步,但去年双十一囤的书都没拆封,买的网课早就忘了该去哪听。

  如果问得更深入一点:

  你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待、工作的压力和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犹豫挣扎?

  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和压力包围,甚至怀疑生活的意义?

  如果你陷入以上状态,那么,你很可能是丧失了“内在动机”。

  这是我最近在读的由爱德华·L·德西所著的《内在动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自我决定论的创始人,基于他40多年的研究,德西告诉我们:很多人奋斗的动力,都来自于奖赏或惩罚,但这是有害的。

  这个观点很颠覆我,因为上学的时候,老师就会通过成绩、评选制度等激发我们的动力,工作时也有各种KPI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的动力恰恰是来自于对于奖赏的渴望和对于惩罚的逃避,可作者却说这样是有害的。

  他认为:

  “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人们产生了真正的内在驱动力,才能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可什么才是我们的内在驱动力呢?我们又该怎样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自己并不想做却好像不得不做的事情上。

  02

  什么是内在动机?

  所谓“内在动机”,就是自我激励,即人们为了自己、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即不需要别人的赞赏、外在的奖励,做这件事纯粹是为了自己,单单是做这件事就已经足够让人满足。

  与内在动机相反的则是外在动机,它指的是为了外在的奖励、满足他人的期待、避免受到惩罚等外在因素而做某件事。

  不妨试想,如果不是因为不上学会被父母、老师训斥,你会每天坚持去上学吗?看看现在多少孩子网课期间直接在家里躺平就知道了。一份工作,如果不能带来收入、被亲朋好友羡慕,还值得做吗?

  也许你会觉得内在动机太理想化了,而且,如果外在动机也可以驱策人,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内在动机呢?

  我们先来看看外在动机的“副作用”。

  几年前,一篇关于北大学生“空心病”的文章流传甚广,那篇文章称: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人想要放弃自己。

  “空心病”这个概念就是由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徐凯文老师提出的。在日常接待心理咨询来访中,他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那篇文章归结为我们的教育方式:

  认为这样的教育观培养出来的同学,已经完全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获得奖赏,获得成就感,获得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

  浙江大学的心理咨询老师陈海贤在他的书《幸福课》里提到,浙大学生也有类似空心病的症状。

  而这些都正好契合了德西所说的:内在动机缺失。

  我们来看看内在动机的定义。

  内在动力(也是内在动机,后文不做单独说明)有三个要素,这也是每个人都有的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即自主、胜任、联结。其中,自主是核心,是其他三个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简单解释:

  自主:我们必须在内心深处感到从事某项工作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

  胜任:当我们从事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于困难的挑战性任务或工作时,就能获得美妙的愉悦感。

  联结:如果所从事的工作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关系,同样能使我们体验到强烈的愉悦感。

  而只有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由某些外部来源强加的。而当人们感受到自己受到外部控制时,自主就会被削弱,内在动机也会被削弱。”

  书中举了个例子:

  作者找到了一个大学生肯定有内在动机去完成的任务——索玛拼图——世界上最好的方块益智游戏。

  他还找来了两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一组会因为拼出这些拼图而获得一份诱人的奖金,另一组则不会得到任何奖赏。

  结果显示,那些因为拼出了拼图而获得奖金的学生,在任务结束后继续玩拼图的可能性非常低,一旦没有了奖励,他们就不再玩了,似乎这些人只是为了钱而玩,但这本是一项他们一开始就非常愿意玩的活动,哪怕没有奖赏,也会乐此不疲才对。

  而那些本就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的学生,则更愿意在任务结束后继续探索如何更好的拼出拼图。

  这个实验验证了实验者最初的假设:**金钱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

  这是因为引入金钱奖励后,参与者对游戏的看法就改变了:原本,他们是为了获得乐趣而玩游戏,但增加奖励后,他们变成为了奖赏而玩游戏。

  这么一来,外在动机驱动所带来的弊端就显露出来:行动者对外在奖赏的依赖日益加深,一旦外在奖赏消失,行动者就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但也许有人会反驳,有些人原本就对工作充满兴趣和热情,而这份工作所带来的物质回报更能增强他对工作的热情,也就是说外在动机也可以增强内在动机。

  德西表示,外在激励确实有可能不伤害内在动机,但前提是将金钱奖励当作对付出的认可和感谢,而非当作一种激励手段。

  比如父亲对孩子说,“如果你能考100分就可以获得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和“这次考试进步很大,为了认可你付出的努力,给你买一辆新自行车”,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心是怎样的,如果父母的发心是希望通过奖赏和惩罚去“控制”孩子表现出自己想要的行为,那么这样的方式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如果父母是出于对孩子已取得的成绩的认可,则不会损害内在动机。

  同样,如果本来对工作就充满兴趣和热情,又因为任务完成得出色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是会让人更有动力,但接下来的发心就变得很微妙了,是继续出于对工作的喜爱而去工作?

  还是开始为了得到更多的肯定、认可和奖励而去工作呢?如果发心变成了后者,当奖励消失,你还会继续有动力去做事吗?

  那我们该怎么区分哪些是外部的控制,哪些才是我们真正愿意去做的事情。而对那些自己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究竟要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内在动机呢?

  请看下一章——连载:豆瓣8.0心理学神作,教你自主掌控人生(下)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