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前两天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了什么是自恋,以及自恋可以改变吗。大家点击这里阅读《如何把握失控的自尊》(上),《如何把握失控的自尊》(中),今天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怎样避免孩子拥有不健康的自恋,还请收藏再看。
05
自恋一定要改变吗
作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自恋都是不健康的,也有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不用改变。
自恋是否健康,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自恋者是否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就像作者说的“健康的梦想不仅能让你开心,也能让别人开心。”
一个人如果是健康的自恋者,你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总是在舞台中央的人,但如果他要去舞台中央的话,一定会带上别人,与别人一同分享荣光。
同时,即便他们有段时间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也是能马上意识到的,并不会忽略别人的感受。
就像书中的莉萨,她热爱演讲,热爱出现在镜头中,也喜欢掌声,她的梦想也是追求成功。但她的梦想不仅让自己开心,也让别人开心。
并且,当她回家看到丈夫孤单地坐在电视机前时,会感到愧疚,她会觉得自己必须马上修正这一点。
而不健康自恋者的问题是忽略他人感受,让别人围绕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会伤害他人,严重时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怎样让自恋变成健康的?
解决方案就是共情能力的培养。健康的自恋者与不健康的自恋者最大的分别就是共情能力,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对他人的痛苦是有感知能力的,因此,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
只有那些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才会伤害他人。
共情能力是一个人天生就拥有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神经,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为了学习和模仿,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
简单来说,你看到别人笑时,你会感到开心,你看到别人哭时,你也会感到伤心,哪怕你并不认识他,就算是对电影这样的虚拟影像,你依然会有类似感受。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会缺乏同理心呢?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原因是,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感受能力被否定,被禁止。这个在我们身边的教育中十分常见,特别是对男孩子的教育。
“男儿有泪不轻弹”
“哭什么?不准哭”
“别难过、别伤心”
你看,这些话是不是很常见,你的父母是不是也经常对你说?
当一个小孩子被这样教育,他的潜意识就会认为,哭是不好的,情绪是不好的,于是,潜意识就把感知情绪的能力屏敝了,成为了一个超理智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没法感受他人的痛苦,他连自己的感受也没有了,严重时会成为“述情障碍”患者,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创伤造成的。
当你的身体受伤后,为了避免伤口被碰触到产生痛苦,你会用厚厚的纱布包扎伤口,被包扎起来的伤口对外界的碰触就不再有感觉了。
心理创伤跟身体的创伤一样,如果你的心里有一个伤口,你为了保护伤口不被碰触到,你会用层层防卫策略将它保护起来。
就像一位武士上战场,为了不受伤,他会穿上厚厚的盔甲保护自己一样,一个盔甲战士如何能感受他人拥抱时的温暖呢?
所以,要让自恋转变为健康的,途径跟改变自恋的方法一样。
可以找专业人士疗愈内在的创伤,或者成为内在孩童的父母,重新给予自己足够的安全感,让内在自恋的孩子重新带着爱长大,成为一个有自我价值的人。
06
孩子教育:如何避免下一代成为自恋者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教育模型,这个模型是由两个维度组成的:亲切度与控制度
亲切度是我们给予孩子的体贴、关爱与照料,控制度是我们给出的指示、监督和引导。
孩子的成长同时需要这两项因素,良好的平衡至关重要。其中一项过多或只有其中一项,都会阻碍他们茁壮成长。
由这两个维度可以划分为四个象限,也就是四种常见的养育方式,每一种对孩子的自恋程度都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种:独裁型(强控制,没有亲切)
①相信孩子应该被照看,但需求不应该被听到;
②不允许孩子向他们发火;
③有极度严格的稳固(可能不一致)规则;
④不允许孩子质疑他们;
⑤往往只表达很少的亲切。
独裁型的父母控制度高,经常冷若冰霜,在感情上疏远孩子。独裁型父母注重要求,但对孩子的需求没有灵活的反应。这很容易成为虐待,“控制”距离“残忍”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的家里成长,有点像生活在极权国家,孩子不断被塑造、被控制,被迫屈从于全知而且不允许孩子质疑的父母权威。
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难以对依赖于他人感到心安理得,这使他们有极大危险变成自弃者,或者更可能成为自恋的狂人。
第二种:纵容或溺爱型(缺乏控制,只有亲切)
①认为孩子应该有时间思考、幻想;
②让孩子为自己做许多决定;
③制定容易遵守的规则,但很少制定;
④难以惩罚孩子;
⑤经常放过不良行为或者为其开脱(“孩子毕竟就是孩子”)。
采取这种方式的父母很和蔼,控制度低。简单地说,纵容或溺爱型的培养方式是完全亲切,没有指示。
这会让孩子相信自己非常独特,不需要遵守任何规矩,助长了不健康的自恋。
第三种:疏忽型(没有控制,没有亲切)
①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②有时候忘了自己对孩子的承诺;
③逼迫孩子独立;
④经常不知道孩子在哪儿;
⑤很少表达爱和关心。
这种养育方式既冷酷,又控制度不足。孩子容易变成极端自恋者,甚至罪犯。
第四种:权威型(控制与亲切同步)
①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表达情感;
②当孩子行为不正,和他们进行详谈并引导(看年龄);
③在未来的计划中考虑孩子的喜好;
④相信孩子长大后,即便不在身边,也能举止得当;
⑤调整要求,符合孩子的年龄及感情成熟度;
⑥仔细听取孩子的需求与感受,尝试理解。
权威型父母将亲切与纪律结合在一起。他们带着爱与关怀,温柔地引导,但是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需求调整期望和规则,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该退后。
比如孩子在婴儿期时,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于是父母为他们做一切。当他们会走路了,父母仍然照顾他们的需求,但是可以后退一点,把保护带放松一点。
作者认为,12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他可能不得不给正在上班的父母打电话确认一下——这让孩子和父母都安心。
但是同样强制性的命令并不符合一个健康的16岁青少年的需求,他正处于发展独立意识的过程中。
随着孩子的成熟,保护带会继续放松。但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处于危险之中,它也可以——也应该——重新拉紧。
在正确的时间,将亲切与适当的控制程度结合起来,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可靠,并带着健康的自恋,成为一个幸福、成功的成年人。
父母可以对照着这个分类,看下自己属于什么类型。同时学会给到孩子有安全感的爱,并能够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这样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自信。
07
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如果遇到了自恋者,往往我们会非常纠结,是否应该离他们远一点,如果继续相处下去,是否值得。要如何应对自恋者,怎么跟自恋的人打交道?
对于极端自恋者,最好的策略就是——跑!因为,自恋者是有危险的,他是没有觉知和感受的。
那万一离不开对方怎么办,比如他是我们的亲人。
作者也提供了第二个建议,就是和他保持适当的距离,比如不住在一起。
同时设定健康的界限。如果什么伤害到你,说出来,以便你的伴侣或者朋友知道是他们哪里做得不好。
要想尽办法,清楚地分享自己的失望情绪,这是你得到倾听的最好机会。别让别人在你不开心的时候觉得你开心,不然他们可能会继续伤害你。
还可以对他们提供有安全感的爱。自恋者深层的感受是孤独、无价值感、自卑感,当你能提供有安全感的爱,让他们能释放或者表达这些感觉,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健康的自恋者,也就是自爱的人。
还有个方法是唤醒他们的同理心,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用自己的感受唤醒对方的感受,心理学有个方法叫一致性沟通,我专门写过这个主题的文章,可以找来阅读。
总之,如果自恋者在有安全感的爱的条件下,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这是可以改变的,要给他机会。否则,要交给专业人士治疗了。
有个点可以和大家补充一下,与自恋的伴侣分开后,很多人会感觉无聊,因为自恋者曾经带给过自己激情与欢愉。所以,我们需要向自恋者学习一些东西:
放开:更直接表达你的需求与感受。这不仅对建立有安全感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也会让你在约会的时候激情迸发。
没什么比分享你是谁,并感到自己被接受更有唤起性。诚实地说出我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这总是有危险的。由于不确定性本身就具有唤起性,所以它能带来激情。
拥有自己的欲望:任何紧张的感觉都能提升吸引力。自恋者经常把人拽入冒险中(及戏剧性经历),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学着生成一些你自己的多巴胺,挑战你自己。
和约会对象试试新餐馆,或者带他们上舞蹈课。把冒险一点点地带到与漂亮的男人(女人)的约会中去。这是建立有安全感的激情的简便方法。
冒险:在状态最好的时候,外向的自恋者可能真的非常诙谐,让人兴奋,也让人很容易想念他们。你可以提升自己勇于冒险的能力,寻找唤起的新源泉,留住这份乐趣,并且将精力集中在更好的伴侣身上。
这本书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你经常陷入自我拉扯的痛苦,或者正处于一段令人煎熬的关系中,不妨读读这本书,学会健康的爱自己。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