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杂谈  >    内容

NLP:一个颇受争议的新取向

作者:凌坤桢|文章出处:www.jimling.idv.tw|更新时间:2008-05-26

  二、任何主观经验都有其结构。

  ﹡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是储存在我们的脑和神经系统中的讯息。

  ﹡主观的经验是由影像、声音、感觉以及气味所组成的。

  主观经验,像是喜欢或不喜欢、相信或者怀疑、动机强烈或是不情愿行动,都有它内在一套神经系统的特定结构,而可以用内在的感官经验如影像声音触感等表达。让我举个例子。

  比方说想到过年,有人会很开心,他可能脑海里浮现(而意识或许不觉察)以往休假的景象或是他新的旅游计划。也就是说他从“过年”联想到了一些经验──而那是由一组影像、声音或感觉所形成的, NLP 称之为表象系统。而也许另一个人听到“过年”,脸就垮下来,他想到手头很紧而花费要很多,这个“想到”,也许是他存摺上少少的存款数字的影像,也许是家里孩子吵著要买过年的新玩具的声音……。

  (生活中其实很多这种经验,像是与人相约而你已经迟到了,又急又恼的赶路时,脑海里通常浮现的是,那个人等在那里的又急又恼的一张大脸…也许还有他抱怨的声音…)

  NLP 所谓的“主观经验的结构”是,当你有著不同的情绪经验时,比方说,想到你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乐此不疲的活动和讨厌做的事情,在脑海里,它们两个会有两组不同的表象系统的组织型态。像是有的画面又近又大又亮丽,有的画面则遥远小小的又黯淡。通常,越对立的情绪偏好,其表象系统的组织型态也越两极(或者我喜欢用电脑上的照片来比方,那两张图片档在脑海里─意识工作平台 / 电脑桌面上的摆放位置、大小比例、远近距离、黑白彩色和亮度等也都不同)。

  而表象系统可以操作更细的就是次感元。比方说把想像中的画面变得更大,更亮──那是视觉的次感元。把老师唠叨的声音调得小声、温柔、改变节奏──那是听觉的次感觉。上场比赛的运动员,若是之前挫败的景象常浮现,会让他状态不佳(还记得前面那个举重选手的例子?)。而其实这些看似不请自来的影像声音和感觉,是可以控制和调整的。

  以前我在中学服务的时候,有一段颇长的时间专注于次感元的改变技术,最常处理的是学生的情绪问题。例如考试焦虑、与同学的关系不佳、或是讨厌老师,讨厌某科目等等。

  有时后为了让学生知道,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智和情绪,我会教学生把他不喜欢的景象在脑中想像放置得又远又小(通常是老师或同学的脸;父母的话我不会这么做,会有其他的作法,后叙)。同样的也可以把心目中想要的目标影像放得又大又亮近在眼前,这会增加吸引力和动机。有位高三的学生来找我求助,说读书没有动力。我让他想像他考上大学的情景,让他描绘得非常精细且兴奋,再让那个影像摆放在脑海里的正前方,又大又亮丽……。这学生以后每天早上都自动醒来读书。

  将 NLP 运用在潜能开发的安东尼罗宾,就曾经帮助他的弟弟,透过一次的次感元调换,改变了他之前对炸鸡的喜好和对胡萝卜的厌恶,从此变得爱吃胡萝卜且不再吃炸鸡。我也曾用类似的原则,帮助一个学生把之前不喜欢的科目调整为可以接受(他来求助是他说他那一科看不下去,心里又烦压力很大)。有次我带一个教师训练团体,提到这个技术,中午时间一位老师就对她那不爱吃青菜的小儿子练习,回来很兴奋地说有效(下周我再去时,那孩子仍然有持续的吃青菜)。

  正因为主观经验均有其结构,改变结构就能改变这主观经验。就像是同样数量的碳、氢原子可以组合出很不同的物质出来。

  这儿会有三个问题:

  这改变是永久的吗?还是会变回去?

  这样改变掉那个不喜欢的画面或情绪,那底层的成因却没处理呀。

  这样子太操弄了吧?我们怎能替他决定而去除掉或改变对方的经验和喜好呢?

  这其实也是我学习 NLP 时曾产生的疑惑。后两点我将在后面有一个小节来谈它。

  次感元的技术相当多,而 Bandler 对这领域的贡献最大(他很喜欢发明新模式,他曾说,头脑是他最喜欢的玩具!)。

  有一个 swish 模式(译为“咻~”或“飙换”或“挥去法”)是早期就发展出来的一个很常用的,可以“强迫地”去除掉“强迫性的行为或反应”的一个改变技术。比方说不自觉地咬指甲;戒不掉烟一看到烟就会伸出手去…。它的作法就是把两组次感元快速地交换。像是“咬指甲的行为”和“不会咬指甲的自我形象”;“伸手向烟的影像”和“不再抽烟的健康的自己的形象”这两个置换,让脑中重组而得到新的改变。

  另一种中性化技术,也是运用次感元的变化,把被引发的某个负向的情绪变得中性,而不再有感觉不受其困扰。我刚学 NLP 的第一年运用这技术时,也被它的效果吓一跳。

  那时我在中学担任辅导教师,一个高三的学生气呼呼的来找我,希望我去找他班上坐他左前方座位的同学。因为那同学上课时一直抖腿,非常干扰到他。已经好一阵子跟对方沟通也无效,气得想揍人。我当下就想到,让那干扰的画面改变吧。

  于是使用中性化技术中的一个爆裂法(又称锯齿法)。请学生放松,想像那个抖腿的画面,接下来让那画面变大,再变小;然后更快速地变更大,再快速地变更小;持续不断地越来越快地变大到极大,变小到极小……通常这样操作到后来,那个原先干扰的画面会自动改变,不外乎是爆裂掉,或消失、或萎靡成毫无能量的状态。我发现到这学生进入像是催眠的状态( Bandler 说当人们在进行次感元的改变时,就会进入 trance 状态)。整个过程约二十多分钟之后让他回去班上。下一节下课时他兴奋地跑来说,那个人还是在抖腿,可是自己居然看到也没有任何感觉!而且还觉得对那景象有种陌生的、淡淡的疏离感。(后续一整个学期的观察,那个抖腿再也没有干扰他。)

  Bandler 曾回答一个“改变会不会持续、回去之后要不要再多几次练习、若回去之后那困扰又回来怎么办”的问题。他说,改变了就改变了。结构一重组,经验就自动会改变,无法再复原状。若是无效,就只是告诉你,你做的方式不对。

  他在另一处曾经评论过我们人类的“学习”与“改变”的模式──

  大脑是储存的系统,不是可重复写入的系统。大脑并没有清除过去记忆的功能,所以你也不能对过去做改造。你所能做的是给予大脑一条新路去走:“此时此地”。而不是“当时”。就如同你虽然已经搬家了,却仍会习惯的把车子开回旧家的停车位一样,这样的情形可能要再你即时重新设定“自动操控”的机制,才能改善。其中的巧妙在于要重回到问题发生之前时,并在脑中重建一条新的道路,使得你能完全的忽略了旧的问题来行事。这不是代表掩盖问题……相反的,你是为这些问题找到了另一条更有效的途径。 (Bandler,1992,Magic in Action)

  “那些惊讶于改变能够如此快速发生的人,往往没有了解到改变不仅可以快速发生,而且如果你是徐循著个案产生问题和维持问题的自然脉络去工作而不是陷入问题的内容的话,那么改变必然会快速发生。” (Bandler,1992)

1 2 3 4 5 6 7 ... 7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