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NLP 的发展历史
要去评论一个还在发展中的领域,始终是困难的。读者是否发现,上述 NLP 的观点与技术,颇有一些别个学派的影子在里面?究竟 NLP 是一套拼凑模仿而来的技术手册,还是一个自成一家的理论?
我们来进入它的历史脉络。以下我引用庄岳霖(民 91 )整理文献后,将 NLP 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的一些整理:
一、草创时期
七0年代早期,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 (Santa Cruz) 分校资讯数学系的学生 Richard Bandler 和当时任教于加州大学的语言学副教授 John Grinder 。从一些极为卓越的治疗师如:家族治疗的 Virginia Satir 、完形治疗的 Fritz Perls ,及催眠治疗的 Milton H. Erickson 等人身上模仿学习。这些成功治疗师的治疗模式中,都有一些非常具体、且可传递的方法与技巧 (Bandler & Grinder,1975) 。
他们的研究成果最早发表在两部作品。第一部作品 The Sturcture of MagicVols. Ⅰ & Ⅱ (1975 & 1976) ,它主要整理了 Perls 和 Satir 在治疗中的语言和行为模式。而第二部作品 Patterns of the Hypnotic Techniques of Milton H. Erickson,M.D. Vols. Ⅰ & Ⅱ (1975 & 1977) 则是呈现了 Milton Erickson 在催眠治疗时的语言和行为模式。
因为这些杰出的治疗者有著卓越的人际沟通与介入改变的能力。所以 NLP 一开始即被视为是一个模仿卓越的学科,也是探讨人类沟通和改变的学科。 (Gregory Bateson 为他们这第一本 NLP 的书写序时,提到他们的工作是:开创描 绘人类互动的理论基础。)
NLP 创立的初期并没有企图想要成为一个学派,正如 Bandler 和 Grinder(1975) 在书中所说:“我们在这里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新的治疗学派,而 是一套明确的工具 / 技巧,明确地呈现出各种治疗中的内涵。”
事实上,这时期他们所写的书籍也大多是操作手册式的陈述,字里行间穿插著符号、公式与流程(别忘了这两个人一个是搞数学写程式的,另一个则探讨语法结构)。也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描绘与建构理论模型。 Sid(1996) 认为 NLP 初始并不建基在理论上,而是在一个创造模式的过程。 NLP 的本源是对于卓越沟通的模仿,一开始就是个开放的、发现的架构。
二、奠定基石
而 NLP 却有了它自己的生命,不断成长与演化。虽然 Bandler 和 Grinder 本来并没有以创立学派自居,一直到 1979 年出版 Frogs into Princes (中译“青蛙变王子”。世茂出版社)时,有了转变。这本书中提到他们对于人类经验的结构之兴趣,以及有系统的研究以建立“形成任何行为的完整策略”,也就是显露了要构建人类行为模式的强力企图。
到 1980 年他们两人与 Robert Dilts 和 Judith Delozier 共同出版了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Volume Ⅰ . The Study of the Sturcture ofSubjective Experience. 这本书的出版,被视为是 NLP 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本书不只标出 NLP 这个名号,也指明它所探究的,是“主观经验的结构”。
在这本书中, NLP 不再只被视为是一套工具,而是一个独立的学派,在提供描绘与修正主观经验的方法 (Oakley,1996). 此书里头花了不少篇幅说明了许多 NLP 的基本概念,他们并且特地清楚地将 NLP 界定为一种模式,并刻意与“理论”的字眼作区隔,并提到写这本书的主要用意是,“创造一个新的词汇、一个新的语法 与一种对世界的新思维。”
可以看到,在这阶段,原始发展者对于建构 NLP 的概念更明确了:“ NLP 不是一系列的技术而已,它是一种方法论。比如说,重新架构 (reframing) 并不是 NLP ,重新架构是 NLP 的副产品。 NLP 是在建构各种模式, .....NLP 是专注在实验与练习的方法论,是探求发现的方式,而具体的技术就会在此产生。” (Bandler,1988,An Insiders Guide to Sub-Modalities)
三、多元发展
Grinder 和 Bandler 初期有一个核心团队共同合作来发展模式与技术,其成员包括他们的同事与学生。后来这群人分道扬镳,分别建立了所属的训练中心,并且各自发展不同议题领域的创新模式,更增添 NLP 多元的色彩,并让外界在此后对 NLP 有了“涵盖领域很广、技巧繁复多元”的印象。而只要有关人类的心智经验、沟通与行为模式的领域,几乎都有 NLP 涉足。像是健康(免疫与过敏、视力矫正)、销售组织管理、谈判沟通、教育与训练、激励与学习、谘商与心理治疗等。
这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 Robert Dilts 和 Judith Delozier 在 2000 年出版了费时四年所完成的厚达一千六百余页的的 NLP 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尽可能地涵盖了(并企图整合) NLP 的最新发展的内容、相关的背景和历史资讯、概念及工具等。虽然编著者说他们只是提出了他们对 NLP 的主观观点,但也将此百科视为一个起点。相较于 1980 年 NLP 被界定为一种模式,此刻他们更扩充了 NLP 的意涵,认为 NLP 是一种认识论,或完整的知识系统,而不只是无关联的的技术、模式与特性的集合。(他们也认为这部百科全书的推出,让 NLP 更真实地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学门。)
目前世界各地有超过 250 个以上的 NLP 机构,提供相关的训练课程。估计已经培育出百万计的专业执行师 (Practionere) 。出版方面,有超过两百本的书籍在探讨 NLP 的相关技术,且每个月都有新的书出来。也有至少三份 NLP 的专业期刊定期出版。在台湾,也有几个机构和国内外讲师在推广训练。
学术研究上的争议
NLP 的创始人 Bandler 和 Grinder 对实证研究的态度并不积极,这与他们对 NLP 的基本假设“地图不是实地”、“有用比真实重要”有关。而另外,早期 NLP 的发展者也较致力于发现新模式。(如同上述在创始阶段, Bandler 和 Grinder 说他们在提出一套明确的工具而非呈现一个新的治疗门派。)
但 NLP 引起的风潮确实也引发了研究者的注意,例如自 1977 年至 1995 年,关于 NLP 的论文就累积了 180 篇(可以到此处查阅 http://www.nlp.de.research/ )。而最早对 NLP 研究成果有兴趣的是 Sharpley ,他在 1984 年检验了十五篇 NLP 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对 NLP 有著高度的质疑(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均未达显著效果)。
当然反驳的声音也随之而起, Einspruch & Forman(1985) 认为 Sharpley 没有考虑到一些研究方法上的错误。他们检验了 39 篇 NLP 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六项设计与方法上的错误(缺乏对模式的了解与情境的控制;对 NLP 的治疗取向不熟悉;不熟悉 NLP 语言沟通的后设模式;没有考虑到刺激与反应连结的角色;访问者训练不足与亲和感定义不清;逻辑上的错误)。论战就此开始, 1987 年 Sharpley 卷土再来,提出了更强有力的证据……。大抵来说, NLP 在研究上的争议是这样的:质疑者认为大部分的 NLP 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其基本假说,在应用的治疗成效上也很少通过验证。而维护 NLP 者则提出在研究上的限制,以及许多 NLP 有效的例证。
不过整体累积下来,就研究数据而言,从 NLP 相关的研究来看,普遍地未能通过研究法的检证。(这或许也是它始终无法为学界接受的原因?)(笔者按,事实上,有的评论者直接把它归类在江湖心理学、哗众取宠的伪科学里头。)
本身是 NLP 训练师的 Stever Robbins ( 1996 )认为 NLP 在实验上有四个大问题:
1.NLP 需要精确的技巧。要注意到微小的非语言线索。注意并回应语言上细微的差别。并且要适当且有效地介入。很难发现有实验者是受过这样的训练,并且有足够的客观来做可信的研究。
2.NLP 的训练并没有品质管制。
3. 很难单独地检验 NLP 的某一个小部分。
4. 用 DSM 诊断法来检验 NLP 技术并不公平。 NLP 是解构个案模式并设计介入的一种方法,但很多研究 NLP 介入的验证,是以 DSM 诊断的分类来界定问题,而那并不是 NLP 的诊断。
另一位研究者 Robert(2000) 认为 NLP 发展了无法证实的模式, NLP 所发展出来的技术可能是与这些模式或模式的来源无关。 NLP 所宣称的想法与察觉似乎并没有得到神经科学的支持。(他在文中提到:“这并不是说这些技术无效,他们可能会有效而且非常有效。但却没有方式可以确认是否所宣称的源头是可采信的。”)
(笔者按,或者这些对 NLP 实务工作者的人并不重要?因为 NLP 的人常宣称自己是务实取向的,并且“有效比真实重要”。当然这样的说法─或“态度”─并无法让学界满意。平实地说,在研究数据上显示的, NLP 就模式验证和效果评估上,确实难以获得过半的支持。( Sharpley 就认为,根据过往以科学方法验证的结果来看, NLP 是一门值得怀疑的学派。)
笔者以为,一方面 NLP 有著它的演化过程(从模仿的工具到企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门),以及创始发展者强烈的个人风格,使得传统以来 NLP 并没有没有向学界沟通的积极意愿(或诚意);而另一方面,不断在技术上推陈出新,在理论上建构论辩,晚近的 NLP 呈现的已经是一个多元而繁复的面貌,而累积的研究,事实上相当多的篇幅仍侧重于比较“原始”的 NLP ,像是基本模式的验证(如偏好表象系统、眼球移动线索、述词适配性、后设模式)、技术有效性验证(心锚、次感元等)及应用上的效果评估(如恐慌症、过敏症、气喘等)。
Garry(2001) 亲自阅读评点了坊间十五本 NLP 受欢迎的书籍,他发现他们所质疑的部分平均占 18 %,也就是说除了这 18 %存在著方法上的改进空间外,尚有 82 %的 NLP 相关内容是这些研究未触及的。显示 NLP 在研究上还有著很大的努力空间。